送化士(其一)

千差路上寻人,没底盂中取足。

虽非格外风规,且是瞿昙目录。

形式: 六言诗 押[沃]韵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比喻,传达了深刻的哲理。

“千差路上寻人”,诗人以“千差”形容道路的复杂多变,象征人生的种种选择与挑战。在这样的道路上寻找他人,寓意着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寻求理解与共鸣的艰难。这里不仅指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更隐喻了心灵深处的探寻与交流。

“没底盂中取足”,“没底盂”即无底的容器,象征着无限的需求或渴望。在这样一个无底的容器中去获取满足,比喻了人们在追求幸福与满足时,往往感到难以满足的空虚感。这不仅是对物质欲望的反思,更是对内心需求的深刻洞察。

“虽非格外风规”,这句话表明尽管所描述的情境可能超出了常规的道德规范或社会习俗,但并不意味着它是错误的或不值得探讨的。它鼓励读者跳出传统的束缚,去思考那些可能被忽视或边缘化的观点和行为。

“且是瞿昙目录”,“瞿昙”是佛陀的姓氏,这里借指佛教经典。引用“瞿昙目录”意味着这些思想和行为虽然可能与传统佛教教义有所出入,但仍属于佛教智慧的范畴,值得我们去理解和探索。这表达了作者对于创新与传统融合的开放态度,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探索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巧妙地融入了禅宗与佛教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在平凡中发现深刻,在日常中领悟智慧,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独特的智慧与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537)

释慧空(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化士(其二)

诸方多是双行,疏山纯用一著。

乞食且要及时,佛法不怕烂却。

形式: 六言诗 押[药]韵

送化士(其三)

门外斜风细雨,窗间禅版蒲团。

不有高人猛利,那容老者安闲。

形式: 六言诗

送化士(其四)

达幻方能应物,忘心乃可循门。

在昔我尝用此,而今持以赠君。

形式: 六言诗

送化士(其五)

直为江西老宿,便忘世路间关。

千里一辞闽岭,四年三到疏山。

形式: 六言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