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春因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
问谁幻入杂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旖旎画卷,以绮丽的花卉(葳蕤)比喻春色盎然,如同仙女的绣被般温柔地覆盖着锦衾。诗人仿佛置身其中,感觉自己仿佛随仙子离开了纷扰的尘世,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杂胥境。这里的"杂胥"可能象征着虚幻或超脱现实的世界。
然而,诗人又提出了疑问:究竟是谁在春光中迷失,化身为那个千古流传中风流倜傥却也带来罪孽的人?这句诗暗含了对历史人物或某种情感状态的反思,既有对美的向往,又带有对人性复杂性的沉思。整体上,这首诗寓言性强,借景抒怀,展现出作者曹雪芹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不详
名霑,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朝扣富儿门,富儿犹未足。
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
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
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