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次亭字韵诗呈秀野丈兼简王宰三首(其三)》。诗中描绘了诗人独自在竹下亭中长吟的情景,表达了对学问和生活的深沉思考。
首句“几年寂寞掩柴扃”描绘了诗人多年来的孤独生活,以“柴扃”象征隐居的生活状态,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外界的隔绝。接着,“抱膝长吟竹下亭”进一步刻画了诗人在竹林中的独立形象,通过“抱膝”这一动作,展现了诗人专注而深思的状态。
“不向参同论纳甲,且将耘耔付添丁”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传统学问的追求与实践,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实际关注。“参同”可能指古代的占卜术或哲学思想,“纳甲”则是古代占卜术语,这里暗示了诗人对学问的深入探索。而“耘耔”则与农事相关,意为耕耘与照料作物,表明诗人不仅关注精神层面的学问,也重视物质生活的实际操作。“添丁”则可能是对新生命的期待或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整体关怀。
“思玄赋罢惊遥举,止酒诗成恨独醒”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学问创作的深刻体验。通过“思玄赋”和“止酒诗”的创作,诗人展现了自己在学术和情感上的独特见解,同时也流露出对孤独状态的感慨。这里的“惊遥举”可能指的是对远方成就的惊叹,而“独醒”则强调了诗人在清醒状态下对自我与世界的深刻反思。
最后,“却笑春风两蓬鬓,飘萧无复旧时青”两句,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面对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通过“春风”与“蓬鬓”的对比,以及“无复旧时青”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时光易逝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学问、自然、人生等多重主题的思考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