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三十六首(其二十一)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寒露点缀着枯黄的草丛,凄冷的风吹动傍晚的树林。
鸟儿的鸣叫声时高时低,天气忽晴忽阴无定。
时节变换带来新的事物,人们心中怀揣着千年的思绪。
谁说知音子期已逝,世上再难觅得真正知音。

注释

寒露:指秋天的露水,天气转凉。
衰草:枯黄的草。
凄风:寒冷刺骨的风。
晚林:傍晚的树林。
鸟声:鸟儿的鸣叫。
天气:气候。
节改:季节变化。
一时事:新的事物。
人怀:人们心中怀着。
千古心:深远的思绪。
子期:古代知音故事中的钟子期。
死:去世。
知音:理解、欣赏自己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秋怀三十六首(其二十一)》,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首句“寒露缀衰草”以寒露点出季节的转换,冷露滴落在枯黄的草叶上,渲染出萧瑟的气氛。次句“凄风摇晚林”进一步描绘晚风吹过树林,带来一种凄凉的感觉。

“鸟声上复下”通过鸟儿的飞翔和鸣叫,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起伏不定。接下来,“天气晴还阴”描述了天气的多变,如同诗人的心情一般,时而晴朗,时而阴郁。

“节改一时事”表达了随着季节更替,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暗示着时光流转,人事如梦。最后一句“人怀千古心”则揭示了诗人对历史长河中知音难觅的感慨,借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出对知己的怀念和对知音难遇的惆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秋景为背景,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知音难觅的深深感叹,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秋怀三十六首(其二十)

良月满高楼,高楼仍中秋。

午夜冷露下,千里寒光流。

何人将此鉴,拂拭新磨休。

照破万古心,白尽万古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秋怀三十六首(其十九)

中秋光景好,中州烟水奇。

天重初寒候,人便半醉时。

榻缘明月扫,襟待好风吹。

一点胸中事,人间都不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秋怀三十六首(其十八)

断续蝉声外,稀疏雁下前。

年光空去也,人事益萧然。

洗竹留新笋,翻书得旧编。

谁知养心者,肯与世争权。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秋怀三十六首(其十七)

塞鸿犹未来,梁燕已辞去。

云山千万重,相逢在何处。

岌嶪都城门,缭绕长亭路。

风土败人衣,才新又成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