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其一○二)

众生头兀兀,常住无明窟。

心里为欺谩,口中佯念佛。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世间众生在修行佛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虚伪。王梵志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复杂性以及对信仰的表面追求与内在真实之间的差距。

“众生头兀兀”,开篇即以“兀兀”形容众生的忙碌与困惑,暗示他们虽在修行,但内心却可能充满迷茫与挣扎。“常住无明窟”,进一步指出众生内心的黑暗——无明,即无知、迷惑的状态,是修行路上的一大障碍。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追求解脱的路上,往往被自己的无知所束缚。

“心里为欺谩”,直指内心的虚伪。即使口头上宣称信奉佛法,内心却可能充满欺骗与自我安慰,没有真正放下执念,深入理解佛法的真谛。这反映了修行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自我认知的局限性。

“口中佯念佛”,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和强调。通过对比“心里”与“口中”的行为,诗人深刻揭示了人们在信仰上的表里不一,表面上虔诚地诵读佛经,实际上内心并未真正接纳或实践其中的教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众生修行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心外无佛,心外无法”的核心思想,即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觉悟与改变,而非形式上的仪式或言语的表达。王梵志以朴素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修行的本质与现实的落差,提醒人们在追求精神提升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内心的真诚与觉醒。

收录诗词(353)

王梵志(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 籍贯:卫州黎阳

相关古诗词

题阙(其一○三)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题阙(其一○四)

劝君休杀命,背面披生嗔。

吃他他吃汝,循环作主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题阙(其一○五)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题阙(其一○六)

家有梵志诗,生死免入狱。

不论有益事,且得耳根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