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文太子挽歌

寒仗丹旄引,阴堂白日违。

暗灯明象物,画水湿灵衣。

羽化淮王去,仙迎太子归。

空馀燕衔土,朝夕向陵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寒冷的冬日里,红色旗帜引领前行,明亮的阳光却远离了阴暗的殿堂。
昏暗的灯光下,物体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见,画中的流水仿佛湿润了神仙的衣物。
淮王羽化升天离开,仙人迎接太子回归。
只留下燕子衔着泥土,日夜不停地向着陵墓飞翔。

注释

寒仗:寒冷的冬日。
丹旄:红色旗帜。
阴堂:阴暗的殿堂。
违:远离。
暗灯:昏暗的灯光。
明象物:清晰可见的物体轮廓。
画水:画中的流水。
灵衣:神仙的衣物。
羽化:升天,指死亡或超脱尘世。
淮王:古代神话中的淮河之神。
仙迎:仙人迎接。
太子:古代对储君的尊称。
燕衔土:燕子衔泥。
朝夕:日夜。
陵:陵墓。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袁瓘所作,名为《惠文太子挽歌》。从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来看,这是一首哀悼太子的挽歌,表达了作者对逝者深切的哀思与不舍。

首句“寒仗丹旄引,阴堂白日违。”描绘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寒仗"指的是寒冷的早晨,"丹旄"意指朝露,"阴堂"则是指太子所居之处,"白日"即阳光被阴霾遮蔽。整句传达了一种时间停滞、光明无法照进来的氛围。

接着,“暗灯明象物,画水湿灵衣。”这里的“暗灯”可能指的是夜晚或室内的灯火,"明象物"则是说即使在昏暗中也能感受到太子的形象存在,而"画水湿灵衣"则描写了墓前的祭祀场景,人们为逝者浇奠,但水却渗入了祭服之中,这些都体现了对逝者的深情和哀思。

第三句“羽化淮王去,仙迎太子归。”中的"羽化"指的是升华成仙的意象,而"淮王"可能是借古代淮水以南地区的王者来比喻太子的高贵。"仙迎太子归"则是在用神话想象来安慰自己,希望太子能够得到超脱尘世的安息。

最后,“空馀燕衔土,朝夕向陵飞。”这里的“空馀”表达了一种虚无缥缈之感,而"燕衔土"则是古人常见的墓前祭祀行为,即燕子衔土以示忠诚。"朝夕向陵飞"则是在表现对逝者的不舍和思念,时刻都在心中纪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用典故、神话等手法,表达了深沉的哀思与无尽的怀念之情。

收录诗词(2)

袁瓘(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鸿门行

少年买意气,百金不辞费。

学剑西入秦,结交北游魏。

秦魏多豪人,与代亦殊伦。

由来不相识,皆是暗相亲。

宝马青丝辔,狐裘貂鼠服。

晨过剧孟游,暮投咸阳宿。

然诺本云云,诸侯莫不闻。

犹思百战术,更逐李将军。

始从灞陵下,遥遥度朔野。

北风闻楚歌,南庭见胡马。

胡马秋正肥,相邀夜合围。

战酣烽火灭,路断救兵稀。

白刃纵横逼,黄尘飞不息。

虏骑血洒衣,单于泪沾臆。

献凯云台中,自言塞上雄。

将军行失势,部曲遂无功。

新人不如旧,旧人不相救。

万里长飘飖,十年计不就。

弃置难重论,驱马度鸿门。

行看楚汉事,不觉风尘昏。

宝剑中夜抚,悲歌聊自舞。

此曲不可终,曲终泪如雨。

形式: 古风

清清江潭树,日夕增所思。

形式: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出塞曲

万里平沙一聚尘,南飞羽檄北来人。

传道五原烽火急,单于昨夜寇新秦。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