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怀古和鲜于伯机韵

会稽俯伏遣行人,吴国池台日日新。

幕下盟归金甲散,宫中舞罢翠眉颦。

悠悠今古三江水,寂寂英雄一窖尘。

笑问鸱夷身退后,渔商何苦劝齐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会稽之地谦恭地派出使者,吴国的亭台楼阁每日更新。
军营中的盟誓结束,战士卸下金甲,宫殿中的舞宴结束后,宫女们愁眉不展。
历史长河中,三江水悠悠流淌,曾经的英雄只留下尘土的记忆。
笑着询问,伍子胥隐退后,渔夫商贩为何还要苦苦劝说百姓。

注释

会稽:古代地名,今浙江绍兴。
行人:使者,指传达信息的人。
吴国:春秋时期诸侯国,位于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
池台:池塘和楼台,代指吴国的建筑。
幕下:军帐之下,指军队或军事行动。
盟:结盟,此处指军事盟约。
金甲:金属制成的铠甲,象征战士。
翠眉颦:形容女子皱眉,这里可能指宫女们的愁容。
寂寂:寂静无声,形容空旷无人。
鸱夷:古代一种皮囊,此处借指伍子胥,他曾装在皮革袋中被投江。
身退:退隐,指伍子胥死后被葬于江中。
渔商:捕鱼和经商的人。
齐民:平民百姓。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陆文圭的《姑苏怀古和鲜于伯机韵》,通过对会稽(今浙江绍兴)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英雄遗迹的感慨。首句“会稽俯伏遣行人”形象地写出昔日繁华已逝,只有行人驻足凭吊;“吴国池台日日新”则暗示了时光流转,昔日的宫殿园林已非旧貌。

“幕下盟归金甲散,宫中舞罢翠眉颦”两句通过战争盟约的结束和宫廷歌舞的落幕,揭示了历史的兴衰更替,以及人物命运的无常。“悠悠今古三江水,寂寂英雄一窖尘”进一步强调了历史长河中的个体渺小,英雄们的功业终将化为尘土。

最后,“笑问鸱夷身退后,渔商何苦劝齐民”以轻松的口吻提出疑问,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退隐后的反思,为何渔商还要向百姓讲述过去的辉煌,似乎在暗示世事如梦,人们应珍惜当下,不必过于沉溺于过往的荣光。

整首诗以历史遗迹为背景,寓言深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感悟。

收录诗词(625)

陆文圭(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文学家。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字:子方
  • 号:墙东
  • 籍贯:江阴(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52~1336

相关古诗词

孟德孔明

孔明孟德两驰驱,三国人才信有馀。

未肯草庐终此世,不知精舍读何书。

木牛古不传遗法,铜雀今成一废墟。

毕竟忠邪天不识,当年成败复何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居高明

每愁仲夏多溽暑,更逢今岁少南风。

身无台榭可独处,眼到山川便不同。

直从月令高明处,参透中庸问学功。

虚静若能超物外,炎凉何必介胸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苦雨

积雨能令朱夏寒,少曾见日上三竿。

风吹沧海俄然立,水泻银河透底乾。

谁办好心来拯溺,姑留老眼去观澜。

蛙声只在墙根草,却怪泥龙不久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虎丘留题辛卯三月书于剑池

霸业荒丘春草长,只听儿女话真娘。

虎来墓上犹应怪,鹿入宫中尽可伤。

太息乾坤空浩荡,不留豪杰管兴亡。

属镂抱恨沈江底,潭碧犹生古剑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