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茅山道士沈秋渊海盐听潮里小瀛洲录呈耕渔隐人

我闻瀛洲在沧海,此说相传数千载。

一杯弱水不胜舟,云雾轩窗眇何在。

忆我初冠游江东,开帆直指三茅峰。

琼楼玉殿倚天碧,丹光飞射金芙蓉。

只今可望不可即,跬步之间成异域。

坐令尘土凋朱颜,堕落干戈空叹息。

沈仙慕事三茅君,曾开石壁观璚文。

晨朝环佩空外响,琅玕杳杳云中闻。

自从遭乱山林燬,避世归来听潮里。

崇搆崔嵬迥绝尘,云和草静环流水。

瀛海遥连咫尺间,三峰宛似三神山。

金鸡呼日扶桑晓,念尔孤鹤应当还。

嗟予本是瀛洲客,几年欲归归未得。

羁栖且待靖风尘,名山历览无南北。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传说中的瀛洲仙境的向往与追寻,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感慨。开篇以“我闻瀛洲在沧海”引出主题,接着通过“一杯弱水不胜舟”表达瀛洲难以触及的遥远感。诗人回忆起年轻时游历江东,直指三茅峰的经历,那时的琼楼玉殿、碧空丹光,如今只能远望而不可及,感叹世事变迁,尘土掩面,岁月流逝。

诗中提到沈秋渊道士居住在海盐听潮里的小瀛洲,曾与三茅君交往,观看了琼文,晨朝的环佩声在空外回响,琅玕在云中隐约可闻。然而,自从遭遇战乱,山林焚毁,道士避世归来,面对的是听潮的平静与自然的宁静。崇山峻岭,云和草静,流水环绕,瀛海虽近在咫尺,但三峰依然如神山般遥不可及。

最后,诗人自比为瀛洲的客人,多年渴望回归却未能实现,只能暂且羁栖,等待风尘平定,遍览名山,无分南北。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收录诗词(49)

高逊志(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孙照庵还吴

昔客吴门日,于今四十年。

故居萧寺外,遗冢石湖边。

结友唯高适,论文忆鲁连。

翁今重会面,访旧一悽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次韵答徐良夫

半生遭乱欲归休,尘事羁縻岂自由。

逸气那堪操雁贽,閒身端可被羊裘。

烟光树色千山晚,枫叶芦花两岸秋。

别后莫教音问少,相期重泛木兰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鸳湖秋月

双湖偃长虹,月出微澜静。

鼓枻独沿洄,流光荡空影。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梗]韵

秀水飞帆

挂席晓烟收,忽与天风遇。

谁唱秀州谣,恐是南塘路。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