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明末清初时期所作的《端江五日写怀六首》中的第五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反思与感慨。
首句“少日趋庭过”,描述了年轻时的陈恭尹在长辈的教导下成长的情景,充满了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中年闭户居”则转折到中年后,诗人选择闭门读书,远离尘嚣,专注于学问的深造。这两句通过时间的对比,展现了从青涩到成熟的人生阶段。
“耻为无用学,必读有源书”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于学习的态度,他认为学习不应只是为了表面的装饰或无意义的追求,而应是基于深厚根基的、有实际价值的知识。这反映了他对于学问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接下来,“衰白心徒苦,经纶事已虚”两句,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曾经的努力和追求似乎变得空洞无物,内心的苦楚难以言表。这里既有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也有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无奈。
最后,“客途犹秉烛,终恐负居诸”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忧虑和对责任的思考。即使在旅途中,仍然坚持着照亮前行的道路,但内心深处却担心辜负了那些期望和责任。这句话既是对个人未来的担忧,也是对社会、家庭责任的一种深沉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学习态度以及未来责任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