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晓色阑干外,翛然一欠伸。
雨中无过鸟,烟际有行人。
树湿清阴重,沙坍潦涨新。
凭谁借蓑笠,整钓傍溪邻。
这首宋朝沈说的《晓色》,描绘了一幅清晨雨后,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
首句“晓色阑干外”,以“晓色”点明时间,以“阑干外”营造出一种开阔的视觉感受,仿佛晨光初破,天边泛起淡淡的曙光,给人以清新之感。
接着,“翛然一欠伸”,通过人物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清晨醒来时的慵懒与舒适,仿佛能听到轻微的打呵欠声,感受到那股从睡梦中苏醒的活力。
“雨中无过鸟,烟际有行人。”这两句对比鲜明,雨中的寂静与远处行人的活动形成反差,既表现了雨后的宁静,又暗示着生活的继续,充满了生活气息。
“树湿清阴重,沙坍潦涨新。”树木因雨水而显得更加郁郁葱葱,沙地因雨水而变得泥泞,描绘出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环境的变化。
最后,“凭谁借蓑笠,整钓傍溪邻。”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能借给他蓑衣和斗笠,以便他能够去溪边垂钓的心愿,体现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清晨雨后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佳作。
不详
岁逢冬欲半,心事更迢迢。
细雨寒窗闭,孤灯长夜挑。
远书和梦写,新酒带愁浇。
明日有幽兴,寻梅到石桥。
消磨水上芙蓉了,岸上难兄正木彊。
遭际东坡一题品,后来祇合字宜霜。
生色蔷薇插鬓斜,闲随女伴摘新茶。
回头见客低头笑,却拾残花贴面花。
春初走京华,秋杪归旧庐。
简编废已久,开卷涩且疏。
谁能击其蒙,石田或可腴。
雁山有佳士,读尽天下书。
足迹半九州,不惮道里迂。
陋邦何足临,而亦来我居。
相从一尊酒,未厌园中蔬。
笑谭欣有合,浩若纵壑鱼。
人生惟所适,所适各有途。
胸中苟不迷,到处皆通衢。
箪瓢有真乐,颜氏何其臞。
没没嗟我生,未知终焉图。
论交须论心,所论在不渝。
愿君示一语,令我反三隅。
君无金玉音,请诵一束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