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大欣所作的《仲实复和见贻勉答》。诗中以佛教为背景,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解脱的哲理思想。
首联“佛国亲登七宝墀,见超无见总持尼”,描绘了诗人亲自踏入佛国,体验到超越凡俗、达到无我境界的过程。这里“七宝墀”象征着佛教中的至高境界,“见超无见总持尼”则表达了超越一切表象,达到内心深处的领悟。
颔联“情尘空尽还同俗,结习都忘不断痴”,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情感与欲望的超越。通过“情尘空尽”和“结习都忘”的描述,表现了诗人摆脱了世俗情感与习惯的束缚,达到了心灵的纯净与自由。
颈联“东岭云归招共宿,北山鹤怨任他之”,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东岭云归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界的融合,北山鹤怨则可能寓意着外界的纷扰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内心的平和。
尾联“吾徒未识毗耶老,衣染天华不自知”,表达了诗人对未能直接接触或理解更高深佛法的遗憾,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修行道路上的自我认知与成长。这里的“毗耶老”可能是指佛教中的高僧或智慧的象征,而“衣染天华”则意味着诗人在修行过程中所获得的内在智慧与觉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教修行过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超越、摆脱世俗束缚、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自我认知与成长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