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元丰戊午夏予尹京治陈氏狱言者以为推劾不尽诏移大理而理官推迹陈氏姻党干求府政纵出重辟事下御史推求己未岁予自濠梁赴台讯鞫卒不涉干求之迹而大理反有傅致之状虽蒙辩正听命久之不得出邑邑不已作诗十篇记一时事非欲传之他人但以示子侄辈使知仕宦之艰耳(其一)

防人不善自为谋,对吏方知口起羞。

本为追胥宽逮系,何期僚属致增尤。

溺灰竟欲焚安国,书牍谁将念绛侯。

惟有丹诚贯金石,风波飘荡任沈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官场腐败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的深刻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比和反衬手法,揭示了朝廷内部的黑暗与个人处境的艰难。

首句“防人不善自为谋”表明诗人对于那些不愿意或不能够为他人着想的人有所准备和防范。紧接着,“对吏方知口起羞”则是说在面对官吏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说的话让人感到羞愧。这两句既反映了诗人对待周围环境的警觉,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无奈与苦涩。

“本为追胥宽逮系,何期僚属致增尤”表达了诗人原本希望能够宽容待人,但现实却使得同僚之间的矛盾和嫌隙越来越深。这里,“追胥”意指宽恕之心,“逮系”则是法律上的宽缓对待。

“溺灰竟欲焚安国,书牍谁将念绛侯”这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福祉的官吏的强烈谴责。这里,“溺灰”指的是火势已熄但仍有余温,比喻那些看似平静实则危机四伏的情况;“焚安国”是比喻那些官员为了私利而可能引发的灾难;“书牍”指的是官方文书和档案;“绛侯”则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诗人在此询问谁能像古代忠臣那样念及国家社稷之重。

最后,“惟有丹诚贯金石,风波飘荡任沈浮”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挚不渝、坚如磐石的信念和品格的自信。这里,“丹诚”指的是赤诚之心,“贯金石”则比喻这种赤诚能够穿透金石,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品德坚不可摧;“风波飘荡任沈浮”则是说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和动荡,自己的信念和品格始终如一,不会随波逐流。

整首诗通过对官场黑暗的揭露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坚定的个人操守。

收录诗词(624)

苏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