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乌鹊的鸣叫为切入点,探讨了自然界中声音与情感的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现象的主观反应。诗人通过对比乌鸦的叫声(乌鸣)和喜鹊的叫声(鹊噪),揭示了人们对于不同声音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乌鸣常引起憎恶,而鹊噪则带来欢喜。这种情感差异并非源于声音本身,而是人类内心情感的投射。
接着,诗人进一步反思,指出乌鹊作为鸟类,它们的鸣叫是出于本能,并非为了影响或干扰人类。这引发了对人类过度关注自然现象、尤其是对声音的过度解读的思考。诗人提出疑问:“乌飞声哑哑,鹊飞声啧啧。凡鸟从纷纷,未用置肝鬲。”意即乌鸦的叫声虽低沉,但并不妨碍它飞翔;喜鹊的叫声虽悦耳,但也不应成为我们内心负担。所有鸟类的飞行和鸣叫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不应被人类的情感所左右。
通过这首诗,范浚表达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人类情感管理的思考。他提醒读者,面对自然现象时,应当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解读和赋予过多情感色彩,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大自然的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