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秋云》由明代诗人张琦(君玉)所作,通过对秋云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独特情感。
首句“乾坤何物寄高情”,开篇便以天地万物为背景,提出一个深邃的问题:在如此广阔的世界中,究竟有什么能够寄托诗人高远的情感?这句诗不仅引出了主题,也营造了一种神秘而深远的氛围。
接着,“检点秋云一片轻”一句,将目光聚焦于秋日的云朵上。这里的“检点”并非实际的动作,而是诗人内心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与思考。云朵之轻,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心境。
“偶向定僧参野座,或随飞鹤趁溪晴”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他或许偶然间与山中的僧人交谈,或是追逐着飞鹤,享受着溪边晴朗的时光。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体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吴峰雨薄垂高影,楚竹天深碍去程”两句,则通过对比吴地的山峰与楚地的竹林,展现了不同地域自然景观的特色。雨后的山峰仿佛垂下了轻柔的阴影,而深邃的天空则似乎阻碍了前行的道路。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具体的自然景象,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最后,“莫道无心任飘忽,年年钓石与渔争”两句,以一种看似矛盾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责任、无心与有为之间微妙平衡的理解。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完全无心的飘忽者,而是每年都会与渔民争夺钓鱼石,暗示着即使追求自由,也需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挑战。
整体而言,《秋云》一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观察与深刻思考,以及对生活态度的独到见解。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更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抒情诗,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