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一百二十首(其七十二)

拍手相逢笑不休,本来无證亦无修。

人人尽是阿罗汉,何必天台雁荡求。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修行与本性之间的关系。"拍手相逢笑不休",描绘了一幅禅者间轻松愉悦、心灵相通的画面,体现了禅宗中“见性成佛”的理念,即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直觉和悟性直接体验到内心的真理,无需外在形式的繁琐修行。

"本来无證亦无修",强调了修行的最终目标在于认识到自我本性的清净与圆满,而非依赖于外在的证果或修行过程。这与佛教中“自性清净”、“无我”等核心教义相呼应,主张内在的觉醒和理解才是真正的修行。

"人人尽是阿罗汉",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指出每个人都有可能达到阿罗汉的境界——即彻底觉悟、解脱生死轮回的圣者。这里的“人人”并非指所有人,而是强调了内在觉悟的可能性对每个人都是平等开放的,关键在于个人是否能够通过直觉、智慧或生活实践来发现并实现这一状态。

"何必天台雁荡求",则表达了对传统修行路径的一种反思。天台山和雁荡山在中国佛教史上是著名的修行圣地,但诗人在此提出疑问,是否真的需要去这些特定的地方进行修行?这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更为内在、普遍的修行观,即修行的真正价值在于个人内心的觉醒和实践,而不仅仅依赖于外在的环境或仪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佛教修行的本质,强调了内在觉醒的重要性,以及修行的普遍性和可能性,是对传统佛教修行观念的一种创新解读。

收录诗词(598)

释怀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 号:慈受
  • 籍贯:寿春六安(今属安徽)

相关古诗词

偈一百二十首(其七十三)

长夏无别趣,调和羹一釜。

滋味颇馨香,刚地成点污。

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斧。

陪却三斤铁,只因看锢鏴。

形式: 偈颂

偈一百二十首(其七十四)

慧林小院子,恰似一只船。

终日行上水,须得众人牵。

出入底出入,说禅底说禅。

做饭底做饭,打眠底打眠。

有时甜似蜜,有时苦如连。

恁么度众生,笑倒老金仙。

若问西来意,令人肚里煎。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偈一百二十首(其七十五)

滕王阁畔遥招手,汴水堤边未点头。

要得锦鳞来上钓,大家撑动木兰舟。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偈一百二十首(其七十六)

以法传心,似衣表信。黄梅山头,白莲峰顶。

分付曹溪路上人,一模铸就黄金印。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