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望后至海宁州登海塘观潮

钱塘江潮秋最巨,未抵盐官十之五。

我来盐官塘上立,月初生霸日蹉午。

江水忽凝不敢东,海口哆张反西吐。

潮不推行直上飞,水不平流自僵竖。

海若凭陵日再怒,地中回振千雷鼓。

马衔高坐蛟鼍舞,拔箭倒发钱王弩。

须臾直撼塘根去,摇动千人万人股。

如卷黑云旋风雨,如骋阵马斗貔虎。

如阴阳炭海底煮,如决瓠子不能御。

三千水击徙沧溟,十二城堕倒天柱。

气欲平吞于越天,势将一洗余杭土。

吁嗟乎,地缺难得娲皇补,大功未毕悲神禹。

此是东南不足处,岂为区区文与伍。

沧海桑田隔一堤,鱼龙黧首相邻处。

我皇功德及环瀛,亲筑长防俾安堵。

全用金钱叠作塘,不使苍生沐咸卤。

迩来龛赭涨横沙,却指尖山作门户。

雁齿长桩十万行,鱼鳞巨石三层础。

王充论前有古迹,枚乘发后无奇语。

吁嗟乎,此塘此潮共千古,词人心乐帝心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阮元的《八月望后至海宁州登海塘观潮》描绘了钱塘江潮在秋季最为壮观的景象。诗人站在盐官塘上,正值月升之时,江潮汹涌,仿佛霸主崛起,潮水凝滞不前,反而向西倒灌,犹如飞腾直上。潮力之大,如同海神逞威,天地震动,引发千雷般的轰鸣。诗人运用比喻,形容潮水如黑云翻滚、风雨交加,又如猛兽争斗,还像海底煮沸,以及决口的黄河无法抵挡。潮水的力量甚至能撼动大地,使观者为之震撼。

诗人感叹,这样的自然奇观即使地裂也无法弥补,神禹治水的伟业仍未完成。他指出,钱塘江潮是东南地区的天然缺陷,而非文人墨客所能描绘完全。然而,皇帝的功德惠及四海,亲自修建海塘以保百姓安宁。塘堤用金钱堆积而成,避免百姓受咸卤之苦。如今,潮汐带来的淤泥已成沙洲,而坚固的堤坝则如壁垒森严。诗人提及王充和枚乘的论述,认为此塘此潮的历史悠久,其壮丽景象超越了前人的描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慨,展现了钱塘江潮的磅礴气势和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同时也表达了对皇家仁政的赞美。

收录诗词(62)

阮元(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雷塘庵主,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 号:云台
  • 籍贯:晚号怡性老
  • 生卒年:1764~1849

相关古诗词

温州江中孤屿谒文丞相祠

独向江心挽倒流,忠臣投死入东瓯。

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

朱鸟西台人尽哭,红羊南海劫初收。

可怜此屿无多土,曾抵杭州与汴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天台藤杖歌

福庭本是群仙囿,汉代桃源尚如旧。

仙人手种祁婆藤,掷与人间赛灵寿。

敲破铁簧扪楖栗,擎起蛟身看清瘦。

我来天台亲见之,万年岭上垂金枝。

猿狖引臂弄光泽,筋缠石骨坚无皮。

鹿樵偶向梦中得,七尺珊瑚淡红色。

岂须芝草始长生,著手已能助仙力。

石梁雨滑生苍苔,听笙看月登琼台。

恐随飞瀑化龙去,直拨白云寻鹤来。

持归拂拭奉堂上,腰脚轻便不汝仗。

跃马才从灵隐回,横膝聊为寿者相。

庭前倚杖听儿诗,如策长藤到台荡。

形式: 古风

题五代马楚复溪州铜柱拓本

伏波铸铜柱,归车得谗构。

马殷无功德,天以湘潭授。

酬勋在千年,毋乃是华胄。

士愁一角蛮,岂如徵侧富。

不为锦溪长,甘作辰澧寇。

盗用盘瓠兵,敢与九龙斗。

僣伪当盛时,材力每雄厚。

梯栈破溪塞,焚林缚猿狖。

五姓跪饮血,求誓仅自救。

王曰与尔盟,鬼神质诅咒。

伏波文学博,四羊印曾奏。

当年若勒铭,定能正苍籀。

天策十八人,无出宏皋右。

雄文与功称,所学亦不陋。

赤堇丈二尺,凿字硬且瘦。

惜哉猳掉尾,蛮烟蚀银镂。

前年有苗格,露布出云岫。

拓本来军中,南昌辨其读。

史校薛欧阙,跋订吴朱谬。

吾祖昔征苗,午夜挥兵走。

十战九洞中,碧血染袍袖。

此柱当战垒,刀镮或亲扣。

挟册三摩挲,仰视日中昼。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同人分咏古十印得刘渊之印

汉宝缺角威斗亡,永嘉六玺归晋阳。

中间窃夺数十载,天生汉甥刘元海。

元海二角真英雄,蛟龙那得居池中。

可怜王侯降编户,刘渊名但镌顽铜。

此铜镌印尚青组,随陆文兼绛灌武。

朱范同门传五经,曾以旧缄封印土。

无端玉玺来河汾,改元刻瑞增三文。

平阳光昌汉天子,岂监司马家儿军。

当涂典午皆成篡,昭烈庙中出降禅。

公主之孙能复仇,人心到底思东汉。

惜哉和曜性不仁,不及李渊生世民。

若使石符奉汉玺,讳渊久已如唐人。

我今得印系之肘,刚卯金刀辟邪钮。

回水为渊属象形,想见单于文在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