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罗洪先所作的《寄同年程松溪》。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不足,却有幸与杰出之士一同被召入观文馆的感慨。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虽非才子,却有幸与众多才华横溢的同僚共事,不料在这样的际遇中,却不得不面对聚散无常的命运。
“匪材惭附骥”,诗人以“附骥”自喻,表达自己虽非良驹,却有幸追随于群英之中,内心充满惭愧与谦逊。“同诏入观文”,点明了与诸多才俊一同被朝廷征召,进入观文馆共事的经历。
接着,“何意遭逢日,翻为聚散云”,诗人感叹,原本以为可以与这些同僚共度佳日,没想到却如同浮云一般,聚散无常,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聚散无常的命运,让诗人深感无奈和感慨。
“名甘辞仕籍,身复远人群”,诗人表示自己甘愿放弃官场的名利,远离人群,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复杂人际关系的厌倦,以及对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
最后,“多少酬恩意,相看惟有君”,诗人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尽管面临种种变故,但心中仍存感激之情,愿意与知心好友分享这份情感。这里的“君”指的是程松溪,即诗题中的“同年”,也就是科举考试时同榜及第的同届考生,通常关系密切。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