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陈佥宪粹之和四皓图二首(其二)

箕颍去已遥,山林复谁好。

亦有采芝翁,皓发照苍昊。

嗣汉配彼天,赤手藉此老。

东邻亥字人,独伴霜木槁。

野雉怀鸩心,火龙宜电扫。

何乃迷先几,人彘横秋草。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画面,通过对比与隐喻,展现了复杂的人性与道德抉择。

首句“箕颍去已遥,山林复谁好”,以古代两位高士箕子与颍考叔的典故,象征远离尘嚣、遁入山林的隐逸生活,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接着,“亦有采芝翁,皓发照苍昊”描绘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持灵芝,形象地表现了对长寿与超脱世俗的追求。

“嗣汉配彼天,赤手藉此老”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老者的存在与汉朝的传承相联系,暗示了在权力更迭中,个人的坚持与信念的重要性。同时,“赤手”一词,既是对老者朴素生活的描述,也隐喻了在权谋斗争中的无力感。

“东邻亥字人,独伴霜木槁”通过对比,将一位孤独的老人与外界的冷漠相对比,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无援。这里的“亥字人”可能指代的是特定的人物或群体,暗示了社会结构中的不公与冷漠。

“野雉怀鸩心,火龙宜电扫”运用了动物的象征,野雉的心怀毒意与火龙的需要电击清除,分别代表了人性中的阴暗面与需要被净化的力量。这不仅是对个人内心的反思,也是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批判。

最后,“何乃迷先几,人彘横秋草”表达了对人们未能预见并避免悲剧的遗憾,以及对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现象的强烈谴责。“人彘”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人性的丑恶与残忍,与前文的隐喻形成呼应,强化了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自然景象、社会现象的描绘与隐喻,深刻探讨了人性、道德、权力与社会的关系,展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309)

罗伦(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思亲堂为建昌王垣赋

青青涧畔松,不为霜雪衰。

凿凿涧中石,不为流水移。

胡为白发人,忽若朝露晞。

长夜去冥冥,儿心宁不悲。

泣血不到地,滴著身上衣。

衣当有时弊,儿悲无已时。

儿身匪金石,不死将何为。

生当长相思,死当长相随。

形式: 古风

思亲堂为建昌阎明赋

仰观天苍苍,俯视地茫茫。

天地亦何极,人命如朝霜。

灵椿忽已摧,萱草凌北堂。

慈乌反哺心,悲思结中肠。

夜夜吐哀音,涕泪沾我裳。

圆景淡无色,浮云惨不扬。

羹墙终乃身,参闵同翱翔。

孤芳振千载,黄泉耿幽光。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题界江李文光八景继陈公甫作

石斋天下士,落笔浩纵横。

江山欲改色,星斗芒寒明。

界江忽在手,万里随君行。

龙眠久黄土,此画天无精。

想当盘礴时,半夜雷霆惊。

依依古槐柳,不谢东风荣。

紫烟生瞑色,霁月涵秋清。

宛宛牧童起,翳翳渔灯青。

摩诃乱吾伊,夜静如闻声。

舍弟广东来,念子江湖英。

唾壶歌欲缺,玉笥嵘苍冥。

形式: 古风

赠容彦昭次陈石斋

传呼走柴门,有客迈行只。

衣冠不骇俗,语言多近里。

可是白沙来,乃浑化查滓。

白沙霞外客,兄弟遄与处。

伯兄遣君来,此意良何以。

肯为庙堂尊,而乃山林取。

何由见汝兄,汝弟见可矣。

诗好儿童传,谊高朋旧喜。

我非青囊徒,聊尔嬉云水。

凭君具只眼,一照三万里。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