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孙承恩所作,名为《古像赞二百零五首》之其一八三,题为“陆文安公”。孙承恩以深邃的哲思和简练的语言,探讨了学习与道德修养的真谛。
诗中首先提出“学探本原,先立大体”,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应从根本出发,确立基本的原则和框架。接着,“作圣功夫,直捷简易”指出,成为圣贤的过程并非复杂难行,而是可以通过直接而简单的努力实现。这种观点体现了作者对道德修养实践的深刻理解,认为高尚品德的培养并不需要过分繁琐的方法。
“高明自得,灭裂则诬”一句,进一步阐述了道德修养的内在性和真实性。这里的“高明”指的是高尚的道德境界,只有通过自我领悟和实践才能达到,而非外在强加或虚假追求。“灭裂则诬”则告诫人们,不应盲目追求表面的荣誉或虚名,而应坚守真实和纯洁的内心世界。
最后,“圣道大中,岂容殊途”总结了全文的核心思想,即圣人的道路在于大中之道,即平衡和谐之道,而不是走偏门或歧路。这表明了作者对于道德追求的统一性和普遍性的坚持,认为真正的圣人之道是相通的,不应有所分歧。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内在的自我完善和真实性的价值,以及追求圣人之道的统一性与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