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徐成的《王良百一诗》系列中的第七十六首,通过简短的四句,探讨了疾病与药物治疗的关系。
首句“食槽胀虽烙”,以“食槽”比喻人体消化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因饮食不当导致的腹部胀满不适,如同食物堆积在食槽中,难以消化吸收,仿佛被“烙”在体内一般。这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病症具象化,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病症的严重性。
次句“多缘腑病生”,点明了病症产生的原因,即源于腑脏功能失调。这里的“腑病”泛指内脏器官的疾病,强调了身体内部环境的不和谐是引发各种不适的根本原因。
第三句“胃翻加止沫”,进一步描述了病症的具体表现。胃部翻动,可能是因为胃气上逆,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止沫”则暗示了可能伴随有泡沫状的分泌物,这可能是胃液反流或消化不良的表现。这一句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病症的细微变化。
最后一句“何药效能成”,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面对这样的病症,何种药物才能有效缓解?这不仅体现了对药物治疗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医者在面对复杂病情时的思考和探索精神。这一句引人深思,暗示了寻找适合病症的治疗方法是一个需要智慧和经验的过程。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疾病与治疗的关系,既体现了医学知识的普及,也蕴含了对健康生活的关注和对医疗实践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