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和对其品德的崇高敬意。开篇“令子名成日,高堂禄养时”描绘了逝者在子女成就和父母颐养天年之时的幸福场景,预示着未来的美好。然而,“俄生风木感,忍诵蓼莪诗”一句转折,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对逝去亲人的哀痛之情,引出对《蓼莪》这一哀悼亡亲的古诗的引用,强化了哀伤的氛围。
“浮世真如梦,青山夙有期”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逝者灵魂归宿的期待,青山象征着永恒与宁静。接下来的“烟霞俱失色,猿鹤共含悲”进一步渲染了哀悼的气氛,以自然界的哀鸣来表达人间的悲痛。
“薤露声酸楚,藜云路险巇”中的“薤露”和“藜云”分别指代丧事和艰难的道路,形象地描绘了哀悼的场景和逝者旅程的艰辛。最后,“游魂招不返,远讣报何迟”表达了对逝者无法回归的遗憾和对消息传递延迟的无奈。
“耆旧中洲彦,碑铭太史辞”赞颂了逝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贡献,通过“碑铭”这一传统方式纪念其功德。而“言言皆德范,留与后人思”则强调了逝者言行的典范作用,鼓励后人铭记并学习其高尚品德。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还通过对其品德的赞美,传递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道德传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