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吴香亭太常斋见所藏孙雪居董香光书画合册作歌

人言诗妙画难尽,我言是诗皆画境。

人言书妙从画参,我言画亦书理兼。

云间董尚书,书法昔无敌。

挥写唐人五七言,金壶汁破霞笺色。

汉阳太守孙雪居,力追诗意为补图。

忽忘笔墨在何许,时见云烟空欲无。

咫尺何论万里势,萧瑟苍茫极能事。

是书是画两不分,呵成一片青霞气。

汉阳烟树连晴川,两公宦游争后先。

我亦楼头访崔颢,昔人不见心茫然。

古人多少登楼客,名籍谁应跨鹤仙。

太常先生重毫素,不薄今人尤爱古。

寒宵觞客观宝台,墨光酒气相旋舞。

我于斯事罕一优,不嫌百读揩昏眸。

祇今墨妙知谁似,俯仰人间三百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对吴香亭太常斋中收藏的孙雪居与董香光书画合册的赞叹之作。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将诗歌与绘画、书法相融合,强调了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意境之美。

首句“人言诗妙画难尽,我言是诗皆画境”,表达了诗人对诗画合一的见解,认为诗中的意象如同画卷般生动。接着,诗人提到董尚书的书法技艺冠绝一时,其作品如唐人诗句,色彩斑斓,富有诗意。

孙雪居则以画笔追慕诗意,作品中云烟缭绕,仿佛有生命般流动,展现出深远的意境。诗人通过“忽忘笔墨在何许,时见云烟空欲无”描绘出画面的空灵之美,让人感受到空间的辽阔和情感的深沉。

“咫尺何论万里势,萧瑟苍茫极能事”进一步赞美了画作的气势和意境,即使在有限的空间里也能传达出广阔的景象。最后,诗人认为这幅作品既是书法也是绘画,二者浑然一体,犹如青霞之气。

诗中还提及两位艺术家的仕途,以及诗人自己在崔颢楼头的感慨,表达了对古人情怀的追思。结尾部分,诗人赞赏太常先生对传统艺术的珍视,以及他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即使历经数个世纪,仍能欣赏到墨宝的魅力。

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饱满,通过对书画艺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和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腊月廿五日饮翁学士宝苏斋题钱舜举画林和靖小像用苏韵

一枝梅折孤山麓,冷浸铜瓶汲朝渌。

即此便是逋仙魂,变现花前貌如玉。

此花祇合先生诗,便著言诠都绝俗。

玉潭妙手为写真,五百年前阅风烛。

石几生云气尚温,吟眸点漆神逾足。

一童一鹤犹依依,讵是无情抛骨肉。

妻梅谩语如可凭,清供家山问谁录。

后人但赏疏影诗,谁知别有相思曲。

老去高情寄托深,几株留伴坟前竹。

何当唤起图中人,茗话寒宵瀹甘菊。

形式: 古风

又用前韵题翁覃溪所摹和靖秋凉三君二札

放鹤空亭倚孤麓,残梅零落湖波渌。

寥寥遗墨在人间,不共沈薶一簪玉。

三君八郎知阿谁,得识此公皆不俗。

念友期听烟寺钟,联游迟剪风船烛。

菱角少许致不难,寄钱二索愁未足。

寻常语妙书更遒,此亦何羡西台肉。

学士双钩宛入神,诗境停云互收录。

须眉仿佛想见之,归卧梦绕西湖曲。

空山无人独立久,夜深似有风敲竹。

乞摹万本映窗光,洗眼新泉浸寒菊。

形式: 古风

小除日经厂市见王叔明画爱不克购归以志懊

长安几人愁岁逋,谁耐龌龊看妻孥。

市中鸽炭白金换,庙上爆竹青纸糊。

纷纷景物百刺眼,瞥见水墨江南图。

尾钤猩唇叔明字,心知其是焉可诬。

藏古篆法意惨淡,备诸皴妙胸锤炉。

青林杳冥翠竹暮,更不著人听鹧鸪。

一重一掩自开合,万壑于岩知有无。

借问主人沽不沽,气所不足辞嗫嚅。

烟云过眼沙脱手,不知去落何人厨。

归来嗒然欲忘我,急唤墨汁书门符。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元日大雪叠前韵

昨宵连巷喧索逋,我亦瑟缩羞妻孥。

朝来抹眵忽失笑,一天快雪云模糊。

九重阊阖玉为阙,千门阛阓天开图。

三元节见三白端,田公赫赫言岂诬。

虮臣称贺孰为达,亦感鼓铸随鸿炉。

端坑呵冻晕鸲鹆,闽盏试茶温鹧鸪。

不令俗物扰清供,祇除哦诗一事无。

亟谋岁饮倾市沽,家人围坐言呫嚅。

闭门一任烧连寝,隔舍或惊烟起厨。

果然一醉万愁失,不用辟恶新桃符。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