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后段多一字。旅梦

孤影长羁,双眉时结。魂灵不怕关河截。

野桥南去不逢人,朦胧一片杨花雪。

问有谁应,愁难自说。杜鹃窗外空啼血。

道不如归去怎生归,银骢又秣三更月。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鉴赏

这首《踏莎行》描绘了一位孤独旅人的梦境与情感。开篇“孤影长羁,双眉时结”便营造出一种远离家乡、形单影只的凄凉氛围,暗示了主人公长期在外漂泊的生活状态。接着,“魂灵不怕关河截”,一句看似豁达,实则透露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坚韧。

“野桥南去不逢人,朦胧一片杨花雪”两句,将画面拉远,以野桥为背景,桥下是飘落的杨花,如雪花般轻盈而迷茫,既渲染了环境的荒凉与寂寥,也暗喻了主人公内心的迷茫与无助。杨花随风飘散,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漂泊不定。

“问有谁应,愁难自说”,进一步深化了人物的情感世界,表达了在茫茫人海中寻求理解与共鸣的渴望,以及面对内心愁绪时的无力感。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倾诉,也是对社会、对世界的某种质疑与反思。

“杜鹃窗外空啼血”,引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悲壮色彩,杜鹃鸟的哀鸣,既是自然界的声响,也是心灵深处痛苦的外化。这一句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也加深了情感的深度,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感人。

最后,“道不如归去怎生归,银骢又秣三更月”,表达了主人公对于回归故乡的渴望与无奈。银骢,即白马,常被用来象征高洁与自由,但即使如此,也难以逃脱命运的束缚,只能在三更月下的马厩中默默等待,预示着归途的遥远与艰难。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旅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既有对现实的无奈接受,也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命运、自然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30)

沈谦(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踏莎行.春情

雨过疏帘,苔荒小院。年年病骨逢春软。

莺啼白日弄轻阴,无聊卧看杨花转。

衣冷谁添,书成未遣。琐窗魂梦都寻遍。

为伊消瘦也甘心,镜中莫放檀痕浅。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踏莎行.夜坐有感

对酒心慵,看花泪湿。多情自是天生得。

灯来照出影儿单,夜深一任纱窗黑。

往事难留,重思无益。真心不为新欢惑。

要人肠断有何难,雨中又是高楼笛。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踏莎行.述怀兼呈金振公

不受饥驱,何忧看杀。逢君几度更裘葛。

愁时蝶梦苦难轻,老来姜性偏增辣。

病莫多情,穷须作达。醉歌要把行云遏。

蜀山雪亮坠猢狲,钱唐风晦惊罗刹。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小重山.饮张祖望从野堂

细草如烟野渚平。草中云突兀、是秦亭。

小堂开处日初晴。花满地,新竹叫残莺。

邀客坐吹笙。美髯都化雪、不须惊。

黄河天上赋新成。堪下酒,试诵与侬听。

形式: 词牌: 小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