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观大阅

书生灯窗困毛锥,说著刀剑何时持。

忽闻殷殷金鼓震,惊起块坐筋骸衰。

国朝右武重秋狝,列郡敢不张其威。

万家骈首遮道看,我亦役逐人后随。

武夫櫜鞬陈整整,虎豹拿攫旌旗麾。

人言吴儿尽脆弱,身发文断勇未知。

不见拔山昔项羽,何必燕赵士始奇。

军容灿灿生光辉,悲风惨淡杀气怒,对此忽作边头思。

熊罴不哗晓争出,万骑驰突寒打围。

纷纷血毛腥原野,箭竹正堕惊鸿飞。

将军仰笑兵军贺,金帛填委深沟池。

十年文穷坐百拙,感慨一赋从军诗。

形式: 古风

翻译

书生在灯下苦读,谈论何时能拿起武器。
忽然听到金鼓声震动,他惊醒过来,感到身体疲惫。
朝廷重视秋季狩猎,各地官员怎能不展示他们的威力。
万人拥挤道路观看,我也只能跟在人群后面。
武士们整齐排列,如虎豹般威猛,手持旗帜。
人们常说吴地人软弱,但他们的勇猛还未被知晓。
不必只看古人项羽力拔山河,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英勇之士。
军队阵容耀眼,杀气腾腾,让人突然生出边疆情怀。
熊罴在清晨争先恐后出猎,万马奔腾围猎寒冷之地。
战场上血肉模糊,箭矢纷飞,惊动了飞翔的大雁。
将军仰天大笑,士兵们欢呼,财物堆积如山。
十年文才枯竭,百般无能,于是写下这首从军诗以抒发感慨。

注释

毛锥:毛笔。
刀剑:武器。
殷殷:密集、响亮。
块坐:孤独坐着。
秋狝:秋季打猎。
张其威:展示威严。
拔山:形容力量极大。
万骑:众多骑兵。
感慨:情绪激动,有所感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书生在灯窗前感叹时事,渴望能够像古代英雄那样拿起刀剑为国出力。突然间金鼓之声响起,他被惊醒,感到筋骨松弛无力。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忧虑。接着,诗中描述了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展示了国力的强大,万家儿女聚集一处,观赏这壮观景象,连诗人自己也随波逐流地加入其中。

武夫们整齐的队形和虎豹般的勇猛给人以深刻印象,而关于吴地(江南地区)儿男脆弱的传言,诗中通过对比项羽拔山之举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说法的质疑和不认同。

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一场激烈的战役,军容灿烂却也充满了悲风惨淡的杀气。熊罴般的勇士们在晓雾中争先恐后地冲出,而万马奔腾、箭如林立的景象令人震惊。

将军仰首大笑,庆祝战果,而金帛(黄色的丝绸)填满了深沟和池塘。诗人自述十年来文思枯竭,只得以赋诗从军,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往昔英雄事迹的怀念。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更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抒写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对勇武精神的向往。

收录诗词(449)

刘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字:改之
  • 号:龙洲道人
  • 籍贯: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
  • 生卒年:1154~1206

相关古诗词

盱眙行

车徐行,马后驰,天寒游子来盱眙。

功名邂逅未可知,生身毕竟要何为。

既不起草黄金闺,又不侍宴白玉墀。

何不夜投将军飞,劝上征伐鞭四夷。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安能生死困毛锥,八韵作赋五字诗。

金牌郎君黄头儿,有眼不忍重见之。

志大才疏浩无期,逢人举似人笑嬉。

谓之痴人未必痴,唤作奇士何能奇。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题月山赤水洞天

云北云南山万盘,仙人宫阙俯巑岏。

晴峰落影半天碧,雪瀑飞花六月寒。

白日双鸾翔玉宇,长年一虎卧瑶坛。

桃花莫使春光老,迟我归来转大还。

形式: 七言律诗

雨华台次胡仲芳韵

寒意湿烟草,浮生吹浪花。

绕台皆峻岭,陈迹一飞霞。

子醉辞吐凤,吾狂字落鸦。

儿童应笑客,风飐角巾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雨作妨登山(其二)

暑风快处岸乌巾,去去扁舟远帝城。

过眼溪山含雾重,多情草木逗烟轻。

琴书正要疏人事,禽鸟跫然听履声。

莫恨漏天霖雨恶,鸡窗好好笔为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