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照禅师道场

重到招提十七年,吟题墨色又成嫣。

蟠虬老桧枝垂舞,像刻前碑石载镌。

留赋纵然常满壁,玄机竟莫悟枯禅。

道场法子丛居盛,奚复芦花施钓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再次来到这座招提寺已经十七年,我题写的诗句墨色又变得鲜艳。
古老的桧树盘曲如龙,枝叶低垂仿佛在舞蹈,碑文如同雕刻在石头上,记载着过往的岁月。
尽管墙壁上留下的诗篇始终满满当当,但我终究未能参透那深奥的禅理。
修行的场所佛法兴盛,哪里还需要用芦花编织的钓鱼舟呢?

注释

重到:再次来到。
招提:佛教寺庙。
十七年:多年时间。
墨色:墨迹的颜色。
嫣:鲜艳。
蟠虬:盘旋曲折。
老桧:古桧树。
枝垂舞:枝叶低垂如舞动。
像刻:如同雕刻。
镌:雕刻。
留赋:留下诗篇。
纵然:即使。
常满壁:常常布满墙壁。
玄机:深奥的道理。
枯禅:枯寂的禅修。
道场:修行场所。
法子:佛法。
丛居盛:佛法兴盛。
奚复:哪里还。
芦花:芦苇花。
施钓船:用来钓鱼的小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孟坚的作品《题照禅师道场》,通过对禅师道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佛法感悟的深沉思考。首句“重到招提十七年”表达了诗人再次来访的感慨,时间跨度之长,显示出他对禅师及道场的深厚情感。"吟题墨色又成嫣"则暗示了岁月在书法艺术上的痕迹,墨色虽旧,却依然美丽。

接下来的两句“蟠虬老桧枝垂舞,像刻前碑石载镌”描绘了道场的环境,老桧树盘曲如龙,仿佛在低语禅意,前人的碑刻记载着历史,增添了道场的沧桑感和文化积淀。

“留赋纵然常满壁,玄机竟莫悟枯禅”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奥秘的探索,虽然墙壁上满是诗文,但真正的禅理却难以领悟,如同枯禅一般难以触及。

最后两句“道场法子丛居盛,奚复芦花施钓船”以反问收尾,道场佛法兴盛,哪里还需要像渔夫那样在芦花飘飞的地方寻求答案呢?这既是对禅师修行成就的肯定,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反思。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赵孟坚在欣赏禅宗道场的同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115)

赵孟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追咏西湖行乐寄傅清叔

闻借侯家宅,湖边度夏凉。

钟鱼连梵寺,雉堞傍城墙。

闲适心无事,清和日正长。

藕花虽尚稚,荷叶自多香。

苦笋回馀味,青梅弄半黄。

生绡画团扇,细葛制轻裳。

水近风生座,檐虚月满廊。

龙舟花桨榾,骝马紫绦缰。

竟日歌声沸,通宵水面光。

不妨投辖饮,更称静琴张。

诗社联行卷,仙姝学道妆。

英游伴王谢,清梦到羲皇。

曾约陪游盖,惭稽动客樯。

忆君成怅望,为我细思量。

几度吟成后,凭谁远寄将。

意多收不尽,事鄙每牵忙。

今夕微醺起,中宵捉笔狂。

浪吟无次第,聊表未遗忘。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康不领此诗又有许梅谷者仍求再赋长律

浓写花枝淡写梢,鳞皴老干墨微焦。

笔头三踢攒成瓣,珠晕一圆工点椒。

妆缀蜂须拟笑靥,稳拖鼠尾施长条。

尽吹花侧风初急,犹带枝头雪未消。

松竹衬时明掩映,水波浮处见飘飖。

黄昏时候朦胧月,清浅溪山长短桥。

闹里相挨如有意,静中背立似无聊。

笔端的皪明非画,轴上纵横不是描。

顿觉坐来春盎盎,因思行过雨潇潇。

从头总是汤杨法,拚下工夫岂一朝。

形式: 排律 押[萧]韵

乙未春初解漕幕兼职访秋壑西湖探韵得柳字

浮生恍流萍,聚难别易久。

经年稀会面,感叹两执手。

佳宾稍翕集,历落马蹄骤。

竞誇摛锦文,雄骋翻河口。

主人金叵罗,颇费黄封酒。

环坐松下亭,海纳翕敷受。

饮酣气张王,联题健挥肘。

山凹日斜射,檐额风穿逗。

恨无秉烛游,以夜继斯昼。

聊追擘韵戏,崄窄互呈斗。

分携上木兰,漾桨几回首。

遥追飞盖归,数遍苏堤柳。

形式: 古风

九三月丹

有花血嫣红,侈娭大于碗。

五出猩袍裂,万攒金钉满。

数日色弥鲜,不畏风日暖。

山茶越丹辈,马塍丰土产。

殊名几百种,并立色俱赧。

客言名之由,其说邻怪诞。

昔有樵弁山,绝顶路迷返。

见此物尤异,斲置归里闬。

九三橐驼流,厥艺工养豢。

惟以第行称,姓名微考按。

香泥密封箨,接度根暗换。

若古姚魏然,因从九三唤。

从兹入西浙,移根遍名苑。

家家尚此花,买价不论贯。

青油障晓日,朱槛护雕瓒。

微物因人成,感此一喟叹。

忆昔洛阳花,寿安红为冠。

要其所从出,亦自薪槱伴。

伊维花卉流,第以色媚眼。

青青三寸松,养可凌霄汉。

明堂须众木,未易一材办。

工师无遐遗,材满岩崖畔。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