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长夜吟》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俞明震创作,通过丰富的想象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社会、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洞察。
开篇“空江夜坐云崔嵬,合沓群山如马来”,描绘了一幅夜晚江面空旷、云雾缭绕、群山连绵的壮丽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深沉的氛围。接下来,“眼前瞬息恣万变,胡为墨守相争猜”则表达了对世间变化无常、人们固执保守的感慨,暗含对变革与创新的呼唤。
“新民有术不能道,沧桑一剧悲者笑”揭示了社会变革中的无奈与讽刺,新思想的传播往往遭遇困境,而旧秩序的崩溃却伴随着笑声,反映了变革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鬼神毕竟误苍生,迷信何曾有宗教”进一步批判了迷信与宗教对民众生活的负面影响,强调理性与科学的重要性。
“达官解事但形模,宪法不启愚民愚”指出权贵阶层在形式上看似开明,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开启民众的心智,宪法与法律未能有效普及知识,反而加深了民众的无知。“百年积弱有天意,朝三枉自尤群狙”表达了对长期社会问题的无奈与反思,认为这些问题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滩头水寒千丈落,颓波散尽趋大壑”描绘了社会变革的艰难与曲折,如同水流经过千丈峭壁,最终汇入广阔的山谷。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变革过程中的挑战与希望。“洗涤山川有雨声,莫诉烦冤向寥廓”则寄寓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即使面对诸多不公与苦难,也要保持乐观与坚韧。
“盘空大地如车轮,日光所被物态新”象征着地球的转动与时间的流逝,万物在日光照耀下展现出新的面貌,寓意着永恒的循环与新生。“若使地轴不自转,谁是茫茫长夜人”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探讨如果地球停止自转,人类将如何面对漫长的黑夜,引人深思。
“繁霜夜陨乌啼苦,荒江此境成终古”描绘了夜晚的寒冷与孤独,乌鸦的哀鸣增添了凄凉的气氛,暗示了命运的无常与生命的脆弱。“错怨东方不肯明,那识西天日方午”最后两句以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误解与偏见的反思,提醒人们不应盲目指责,而应客观看待事物的不同面向。
整体而言,《长夜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人性弱点以及未来可能性的深切思考,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