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遣愁》由清代诗人丁元照所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生活境遇的交织。
首句“木落叶声干”,以秋日落叶的声音渲染出一种寂静而萧瑟的氛围,暗示了季节的更迭和时光的流逝,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接着,“西风起暮寒”一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凄冷的感觉,西风的吹拂不仅带来了寒冷,也似乎预示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愁来天宇仄,物尽草庐宽。”这两句诗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内心的愁绪与外界的广阔天地相对比,表达了诗人面对愁绪时的无力感和对自由空间的渴望。同时,“物尽草庐宽”也暗含了对简陋生活的接受与自我安慰。
“晚膳因贫减,衰颜怕镜看。”这两句直抒胸臆,描述了诗人在贫困中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衰老的恐惧。晚膳的减少反映了物质条件的匮乏,而“衰颜怕镜看”则表达了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和对自我形象的担忧。
最后,“胸中无限事,一例上眉端。”这句诗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浓缩在“无限事”之中,这些无法言说的思绪和困扰最终化为了眉头的紧锁,形象地展示了愁绪的沉重与难以排解。
整体而言,《遣愁》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内心挣扎与自我反思,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