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七日雨小止游蒲溪临独木桥而还

石岩两相束,竹树交柯绿。

因听林外声,遂来幽涧曲。

湿烟深不散,浅濑漂寒玉。

木杪见云生,前峰聊注目。

形式: 古风

翻译

岩石紧紧相夹,翠竹绿树交错
倾听林外的声音,于是走进了幽深的山涧
湿润的烟雾浓密不散,浅流中漂浮着寒冷的玉石
在树梢上看见云朵升起,我抬头望向前方的山峰

注释

石岩:坚硬的岩石。
束:紧密相夹。
竹树:竹子和树木。
交柯:交错的树枝。
绿:绿色。
因:因为。
听:倾听。
林外声:林子外面的声音。
遂:于是。
幽涧:幽深的山涧。
湿烟:湿润的烟雾。
深不散:浓密不散。
浅濑:浅流。
漂寒玉:漂浮着寒冷的玉石。
木杪:树梢。
云生:云朵升起。
前峰:前方的山峰。
聊:随意,姑且。
注目:注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图景。诗人以精细的笔触捕捉山岩、竹林与溪流之间的和谐共存,以及雨后清新的气息。

"石岩两相束,竹树交柯绿"一句,将读者带入一个幽深的山谷之中,岩石与竹木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这里的“束”字用得非常好,形象地表达了岩石间竹树的缠绕,而“交柯绿”则描绘了竹林之中枝叶的繁茂。

"因听林外声,遂来幽涧曲"一句,诗人受到了来自林外的声音吸引,随后来到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旁。这里的“声音”可能是小溪流水的声音,也可能是其他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等,而“遂来”表明了诗人对这自然之声的响应和追寻。

"湿烟深不散,浅濑漂寒玉"一句,是对雨后景象的描写。这里的“湿烟”指的是雨后的水汽,这些水汽在山谷中久久弥散,而“浅濑漂寒玉”则形象地描述了溪流清澈见底,仿佛能洗净世间一切污浊。

"木杪见云生,前峰聊注目"一句,是诗人对景致的进一步描绘。“木杪见云生”中的“木杪”,指的是山中高大的树木,而“云生”则是这些树木顶端伸入云间的景象。而“前峰聊注目”表明了诗人的视线落在了前方的山峰上,似乎是在与这自然景致进行某种心灵上的交流。

整首诗通过对山林、溪流和雨后氛围的细腻描写,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深厚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

收录诗词(662)

张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 字:巨山
  •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樊)
  • 生卒年:1096—1184

相关古诗词

六月初八日过龙洞纳凉树阴下酌泉待月而行

绝壁不带土,一目千仞青。

何年架危阁,窱窕陵青冥。

仰观众树姿,俯听大壑声。

山空响互答,隐辚心所惊。

人生几何时,冒此绝险行。

虽获须臾快,未偿百年生。

龙洞视正黑,水为琴筑鸣。

层岩积阴厚,六月如寒冰。

泉甘聚壑小,洞深秘神灵。

天设境自绝,地近人乃轻。

独坐荫佳桂,峰高日西倾。

薄暮来者少,长风始清泠。

赏会匪初望,徘徊但含情。

坐见山月上,众景纷纵横。

密林栖鸟定,始复事前征。

形式: 古风

劝农

奉诏励农耦,建旟行近郊。

流云生薄阴,远色澹平皋。

溪口逾散涣,山远始岧峣。

柔荑展翠茵,穹石架长桥。

暂休佳士庐,竹树干云霄。

步障疑围饰,杂花竞娴妖。

妆面羞短垣,儿童惊鼓铙。

皇恩信广大,祇事因游遨。

竞识使君车,夫妇杂颠毛。

竟夕不知回,偃月生林梢。

已举候亭火,犹滞川上桡。

抚已愧民氓,归思戒屯膏。

形式: 古风

斤竹岭

胧胧晓月淡,皓皓晨霜耿。

弃马沙金平,步过草池岭。

仰登上层云,俯降入深井。

回潭冷更清,岭树疏逾整。

蹊荒陈叶深,山回微路永。

雪霰迷远空,岚烟护绝境。

关门仅可辨,归涂难具省。

设险得地形,戎丑期远屏。

宁辞满衣雪,曛黑到绝顶。

石浅微溜喧,独觉空山静。

形寂寝逾熟,山白梦方醒。

去路望更遥,陟降怯深泞。

婿水碧于蓝,何由放烟艇。

形式: 古风

方城驿

古驿藏幽谷,回环乱峰稠。

驿前山特秀,翠气光浮浮。

晴日经短檐,奇温惊敝裘。

门前万山道,过客空悠悠。

忆昔庐戢黎,伐庸此淹留。

山中老鹳鹤,应识旌旆愁。

事去一转首,岩花几经秋。

石碐与涧道,犹是曩者否。

秪应军旅声,长咽寒溪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