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泰伯庙

三让身将隐,千家国亦偏。

庙唯称至德,乡不讳先贤。

卜洛无王业,归吴有墓田。

县官修伏腊,野老记流传。

风土变夷后,云山采药前。

柱痕龙跃夜,松盖鹤栖年。

阶藓乾秋日,炉尘幂暮烟。

仰瞻遗像肃,端委尚依然。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对泰伯庙的拜谒之情,展现了对古代圣贤的崇敬与怀念。首句“三让身将隐”引出泰伯让位的故事,体现了其高尚的品德和淡泊名利的精神。接着“千家国亦偏”,以小见大,说明泰伯的影响深远,不仅在庙宇中被纪念,在民间也广为传颂。

“庙唯称至德,乡不讳先贤”两句,赞美泰伯庙的崇高地位和对先贤的尊崇,强调了泰伯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接下来,“卜洛无王业,归吴有墓田”则通过对比,突出了泰伯放弃王位,选择隐居的决断,以及他与吴地的深厚联系。

“县官修伏腊,野老记流传”描绘了官方与民间对泰伯的纪念活动,体现了泰伯精神的广泛传播。而“风土变夷后,云山采药前”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泰伯故事的永恒。

“柱痕龙跃夜,松盖鹤栖年”两句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庙宇内的神秘与宁静,以及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进一步烘托了泰伯庙的神圣氛围。“阶藓乾秋日,炉尘幂暮烟”则通过季节的更替和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庙宇的悠久历史和岁月的痕迹。

最后,“仰瞻遗像肃,端委尚依然”表达了对泰伯形象的敬畏与怀念,以及庙宇中仍保留着的庄严与传统,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敬仰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泰伯庙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对古代圣贤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历史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收录诗词(16)

华善述(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小除日署中祭先

飘忽年华似电流,每瞻风木不胜愁。

深惭禄养违初愿,敢谓名成喜壮游。

异地岁时聊俎豆,故山霜雪冷松楸。

清尳未酬肠先断,何日貤恩下帝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闲居杂言用陶韵

经岁掩柴扉,端居谢尘鞅。

身贱避贵人,齿衰绝妄想。

有时入山中,素心共还往。

乍见询寒温,杂坐无少长。

争夸饮兴豪,不羡交道广。

竟日鹿豕游,忘形其草莽。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夏日同张池水公兼兄游惠山分得泉字

欲消长夏日,同试九龙泉。

树远含初雨,云低结暮烟。

峰巅双塔耸,石畔一僧眠。

不尽登临兴,言归思渺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赠族侄

当年草创水西堂,忠孝关情此日觞。

一德赓歌荃泽久,三春报答棘心长。

云深会有重离照,纲密其如千仞翔。

最爱芝兰森秀色,早为家国兆祯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