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即事

生计唯将三尺僮,学他贤者隐墙东。

照眠夜后多因月,扫地春来祗藉风。

几处红旗驱战士,一园青草伴衰翁。

子房仙去孔明死,更有何人解指踪。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生活全靠这三尺孩童陪伴,模仿贤者在东墙边隐居。
夜晚的睡眠常常被月光唤醒,春天的打扫只借助微风之力。
四处飘扬的红旗引导着战士们,满园青草陪伴着年迈的老人。
张良仙逝后诸葛亮也去世,还有谁能理解他们的踪迹呢?

注释

生计:生活。
唯:只。
三尺僮:小孩。
贤者:贤能的人。
隐:隐居。
照眠:照亮睡眠。
夜后:夜晚之后。
多因月:常常因为月光。
藉:借助。
红旗:红色旗帜。
驱:引导。
战士:士兵。
衰翁:老翁。
子房:张良(古代名士)。
仙去:去世。
孔明:诸葛亮。
解指踪:理解他们的踪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在,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和思考。"生计唯将三尺僮"表明诗人以编织为生,简单而不奢侈;"学他贤者隐墙东"则是说诗人效仿古代贤者选择了隐居的生活。

"照眠夜后多因月"和"扫地春来祗藉风"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日常生活,夜晚借着月光入睡,清晨起来扫地,感受着春天带来的微风。这里流露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安详心态。

"几处红旗驱战士,一园青草伴衰翁"则是对比鲜明的一笔,红旗下的战士与诗人自己在一园青草中度过时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映射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战争与和平生活的深刻感受。

最后两句"子房仙去孔明死,更有何人解指踪"中,"子房"指的是诸葛亮的字,"孔明"则是他的别称。 诗人通过提及这位三国时期的名相,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于当下能否再现如此英杰人物的疑问。

整首诗流露出的既是一种隐逸生活的自在与超脱,也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现实的无奈感慨。

收录诗词(12)

费冠卿(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枕流石

不为幽岸隐,古色涵空出。

愿以清泚流,鉴此坚贞质。

傍临玉光润,时泻苔花密。

往往惊游鳞,尚疑垂钓日。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挂树藤

本为独立难,寄彼高树枝。

蔓衍数条远,溟濛千朵垂。

向日助成阴,当风藉持危。

谁言柔可屈,坐见蟠蛟螭。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答萧建

自地上青峰,悬崖一万重。

践危频侧足,登堑半齐胸。

飞狖啼攀桂,游人喘倚松。

入林寒㾕㾕,近瀑雨濛濛。

径滑石棱上,寺开山掌中。

幡花扑净地,台殿印晴空。

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

泉鱼候洗钵,老玃戏撞钟。

外户凭云掩,中厨课水舂。

搜泥时和面,拾橡半添穜。

渡壑缘槎险,持灯入洞穷。

夹天开壁峭,透石蹙波雄。

涧蔼清无土,潭深碧有龙。

畬田一片净,谷树万株浓。

野客登临惯,山房幽寂同。

寒炉树根火,夏牖竹稍风。

边鄙筹贤相,黔黎托圣躬。

君能弃名利,岁晏一相从。

形式: 排律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形式: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