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寄顾山甫(其一)》。诗中描绘了一位名叫顾山甫的友人,虽为吴阊之人,却未曾踏上故土,而是以野菜佐食,枕石而眠,过着简朴的生活。诗中通过“野菜佐蒸藜”、“一饱枕白石”等描述,展现了顾山甫生活的清贫与自然。
接着,诗人与顾山甫偶然相遇,顾山甫的眉宇间透露出一种如同寒山碧水般的淡泊与宁静。诗人以“却笑柴桑叟,被人唤彭泽”来比喻顾山甫,暗指他虽未如陶渊明般被世人熟知,但其内心之静谧与超脱,实则不亚于陶公。
最后,诗人对“名者果何物,于身了何益”的感慨,表达了对名利的反思。他认为,名声对于个人而言,并无实质性的价值和意义。诗人在结尾处提到,即使创作新诗,也无法完全摆脱外界的目光与评价,暗示了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外界的影响。
整首诗通过对顾山甫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对名利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与内心宁静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