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竹隐山斋

法界人寰共一邱,欲穷远目更登楼。

苍藤碧藓树容晚,凉月好风山意秋。

莎径荒寒闻鹤唳,竹丛摇落见渔舟。

一声横笛碧天暮,诗在沧波芦荻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世间万物共享同一丘壑,想要尽览远方还需再上高楼。
傍晚时分,苍老的藤蔓、翠绿的苔藓和树木呈现出秋意,清冷的月光与凉爽的风带来山间的秋意。
荒芜的小径上传来鹤鸣声,竹林中落叶飘摇,露出捕鱼的小舟。
夜幕降临,悠扬的笛声穿越碧空,诗篇就藏在那苍茫的波涛与芦苇丛中的小洲。

注释

法界:世间万物。
人寰:人类世界。
共:共享。
一邱:同一丘壑。
欲:想要。
穷:尽览。
远目:远方的目光。
更:再。
登楼:登上高楼。
苍藤:苍老的藤蔓。
碧藓:翠绿的苔藓。
树容晚:树木显出傍晚的景色。
凉月:清冷的月亮。
好风:凉爽的风。
山意秋:山间的秋意。
莎径:荒芜的小径。
荒寒:荒凉寒冷。
闻鹤唳:听到鹤鸣声。
竹丛:竹林。
摇落:落叶飘摇。
见渔舟:露出捕鱼的小舟。
横笛:悠扬的笛声。
碧天暮:夜幕下的碧空。
诗:诗篇。
沧波:苍茫的波涛。
芦荻洲:芦苇丛中的小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纪游历李竹隐山斋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法界人寰共一邱”暗示了山斋所在之地超越世俗,与宇宙法则相通。接着,“欲穷远目更登楼”表达了诗人想要通过登高望远,来进一步领略山斋周围的壮丽景色。

“苍藤碧藓树容晚,凉月好风山意秋”两句,细腻地刻画了傍晚时分山间的景象,苍翠的藤蔓、碧绿的苔藓和树木映衬着宁静的秋夜,凉爽的月光和微风带来了深深的秋意。诗人借助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意境。

“莎径荒寒闻鹤唳,竹丛摇落见渔舟”进一步描绘了山斋周边的环境,荒凉的小径、竹林中的凋零以及远处传来的鹤鸣,增添了山居的孤寂感,而渔舟的出现则带来了一丝人间烟火的气息。

最后,“一声横笛碧天暮,诗在沧波芦荻洲”以悠扬的笛声和芦苇荡中浮现的诗意作结,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在此情境中激发的创作灵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斋的自然风光,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出宋人山水诗的韵味。

收录诗词(31)

陈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早春有怀亡友秋晓恕斋小山诸公

诗成谁与共赓酬,又绿前汀杜若洲。

旧友凋零浑似梦,新春萧索亦如秋。

阴晴气候惟供睡,今古乾坤只载愁。

我与东风俱是客,肯缘华屋妒山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秋怀

书剑飘零学稼迟,吾侪舍此欲安之。

愁怀惯对寒灯话,老态惟应晓镜知。

中散不堪长忤俗,陶潜所好每违时。

西风落日蘋花岸,独立苍茫自咏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哭月桥兄

前辈风流尽,乡枌孰表仪。

如公又凋谢,末俗恐浇漓。

幼学皆真践,濒危属近思。

端为吾道恸,不但哭吾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挽赵秋晓(其一)

鹏运南来驻海涯,熟闻诸老说瑰奇。

周瓜正接云仍瓞,郗桂骈生父子枝。

阅世忽更龙汉劫,盖棺犹见义熙诗。

每嗟岭海无英特,况失斯人重可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