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禅师在水母潭边修行的生活,充满了禅意与哲思。诗中以水母潭边的窣堵波(佛塔)为背景,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物形象融合,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
“水母潭边窣堵波,下头有个老禅和。” 开篇即以水母潭与窣堵波为引子,点明了地点与人物身份,老禅师的形象仿佛从自然之中生长而出,与环境和谐统一。
“蒲鞋旧日曾供母,宝寿平生不渡河。” 这两句通过老禅师过去供养母亲的往事和一生未渡过河的行为,展现了他深沉的孝道与对世事的淡泊态度,体现了佛教中“舍身取义”、“慈悲为怀”的精神。
“衣钵三千旧风景,形模十二古头陀。” 衣钵象征着传承与教诲,三千与十二分别代表了广度与深度,这里既是对老禅师丰富学识和深厚修为的赞美,也暗示了其修行之路的漫长与坚定。
“是凡是圣人休问,门外寒松卷薜萝。” 最后两句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对于人生境界的思考——是否为圣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门外的寒松与薜萝,既是自然界的景物,也是禅师内心世界的象征,暗示着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联系才是永恒的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老禅师独特的人生观和修行境界,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禅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