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亭为乡同年方世元尊甫侍御作

松竹交青远映空,梅花时见白重重。

小车花外开三径,高枕亭前见一峰。

独乐人应识司马,上床我已厌元龙。

登临剩有平生屐,留与仙郎蹑旧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雅致的山水画卷。首句“松竹交青远映空”,以松竹的苍翠与天空的深远相映衬,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接着,“梅花时见白重重”一句,将梅花的洁白与松竹的青翠交织在一起,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赋予了诗作以清冷高洁的气质。

“小车花外开三径,高枕亭前见一峰”两句,通过描绘行人在花间小径上悠然行走,以及站在亭中远眺山峰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这里的小径和山峰,既是自然景观的具象表现,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象征。

“独乐人应识司马,上床我已厌元龙”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这里的“独乐人”指的是像陶渊明这样的隐士,“司马”和“元龙”则是指历史上的两位志士,他们或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快乐,或对官场的虚伪感到厌倦。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诗人对简单、纯粹生活的追求。

最后,“登临剩有平生屐,留与仙郎蹑旧踪”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表示,即使在登山临水的过程中,他所依赖的是平生所穿的木屐,这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直接体验,也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诗人希望后人能继承并延续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真谛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隐逸生活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42)

陈琛(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赠蒋悟非

秋发鲈莼野色开,故人江上赋归来。

觉非正喜今朝是,忤俗休生旧日猜。

到处烟波横钓艇,有时风月上瑶台。

人生如此须知足,管甚经纶屈大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庚辰季夏南都即事

谁将大有卜今年,春种初苗旱可怜。

受暑苦焚唯问马,从公弗息几归田。

流离有态堪图画,恸哭无声到管弦。

万顷烟波舟一叶,何人正在白鸥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立春后到淮安夜坐书怀

欲借春风一解颜,春来正在舳舻间。

严持酒戒偏能饭,稍放书程亦自閒。

心里有天堪白日,眼中何地不青山。

千周未了参同契,一炷清香坐夜阑。

形式: 七言律诗

题云深处小景

是处山深云更深,凭谁说与总无心。

全因俗客都迷路,时为苍生欲作霖。

静映方塘惟旱亩,高临绝壁亦千寻。

优游更逐南溪水,流向人间觅赏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