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六首(其二)

紫璚翠琰开苍壁,下有苍松几千尺。

浓阴羃历森昼寒,虬枝拂空根束石。

石连灌莽榛欲绝,路绕松根更斜出。

仙源近远不可穷,却有幽人在山泽。

山泽幽人坐倚松,仰看出没山云空。

眼中溶溶霏暮霭,耳畔谡谡鸣天风。

崩崖一线削积铁,玉泉百丈飞晴虹。

吴中山水清且远,老我平生素游衍。

偶然点笔写秋峦,恍惚游踪出东绢。

金君有癖与我同,每每神游翰墨中。

赠君此幅应有以,咫尺相看论万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题画六首》之二,通过描绘一幅山水画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热爱和向往。

诗中首先描述了画面中的山石与松树,"紫璚翠琰开苍壁,下有苍松几千尺",紫色与翠绿的山石与高耸的松树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山的雄伟与松的挺拔。接着,"浓阴羃历森昼寒,虬枝拂空根束石",描绘了松树茂密的树荫和盘旋的枝干,以及它们与岩石的紧密联系,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寒冷的氛围。

"石连灌莽榛欲绝,路绕松根更斜出",进一步展示了山间崎岖的道路和茂密的植被,暗示了探索自然的艰难与乐趣。"仙源近远不可穷,却有幽人在山泽",则引入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仿佛在说这里隐藏着未知的仙境和隐居的智者。

接下来的几句"山泽幽人坐倚松,仰看出没山云空",描绘了山中隐士的生活情景,他们静静地坐在松下,仰望变幻莫测的云雾,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自由。

"眼中溶溶霏暮霭,耳畔谡谡鸣天风",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描绘,展现了傍晚时分山间的朦胧美和自然界的和谐之声。"崩崖一线削积铁,玉泉百丈飞晴虹",则是对山崖和瀑布的生动刻画,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壮丽。

最后,"吴中山水清且远,老我平生素游衍",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山水的深情回忆和对自然的无限向往。"偶然点笔写秋峦,恍惚游踪出东绢",则说明了这幅画是他偶然创作的,但其中蕴含的游历之情却如同真实的旅行一般。

"金君有癖与我同,每每神游翰墨中",表明了诗人与友人的共同爱好,他们在书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赠君此幅应有以,咫尺相看论万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将这幅画作为礼物赠予友人,虽然画面只有一尺之宽,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想象却可以跨越万里的距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幅山水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艺术创作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友情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题画六首(其三)

十月山城雾雨收,江南春浅类清秋。

窗前觅得新成句,木叶萧萧杂水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题画六首(其四)

看山何必待春晴,雨里看山分外明。

持盖冲烟觅诗去,不知身在画中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题画六首(其五)

长松摇日影亭亭,无限江头倚杖情。

鸿雁欲来天拍水,白云收尽暮山横。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题画六首(其六)

双禽栖息一枝安,映雪离离更好看。

一种羁情谁识得,暮林风急羽毛单。

形式: 古风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