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虑远无如静,兹轩得地幽。
一官虽智效,万仞更心游。
风月趋吟笔,乾坤入坐筹。
延英期上对,岂是为身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觏的作品,名为《林屯田思轩》。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虑远无如静,兹轩得地幽。”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尘嚣、寻找宁静环境的渴望。"虑远"指的是考虑到远方或未来的事情,而"无如静"则意味着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宁静的状态。"兹轩"是指诗人的住所,"得地幽"说明这个地方既隐蔽又适宜居住。
“一官虽智效,万仞更心游。”诗人虽然身处官场,但即便是聪明过人,也无法避免内心的躁动和不安。"万仞"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意指无数的忧虑,而"更心游"则显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更加广阔,他的心灵在更高的层面上徜徉。
“风月趋吟笔,乾坤入坐筹。”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借助自然之美来激发创作灵感的情景。"风月"象征着自然界中最为清新脱俗的元素,而"趋吟笔"则表明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潮澎湃,不由自主地提起了笔想要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乾坤入坐筹"意味着宇宙万物都融入到诗人的思考之中,无论是天空还是大地,都成为了他思考的对象。
“延英期上对,岂是为身谋。”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志向和理想的追求。"延英期上对"中的"延英"可能指的是延续英才,或许是指继续文学创作,而"期上对"则意味着诗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后人的认可和赞赏。"岂是为身谋"表明这种追求并非出于个人私利,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寄托。
这首诗通过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内心世界的丰富以及文学创作与未来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于生命意义的独到理解。
不详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积阴为患恐沈绵,革去方惊造化权。
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乾果味全。
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
雨馀云漏日,虫思已喧喧。
时节惊初夏,声音似故园。
为谁吟绿野,相共送黄昏。
便是秋来信,霜髯更几根。
炎炎千室热如烘,亭压山头独有风。
雨意生狞云彩黑,秋容细碎树枝红。
半天斜日归心动,一面平川醉眼空。
却是梦魂无所得,人间岂少翠微宫。
少小唯贪酒,病来才信医。
问方逋客许,寻药野人疑。
夜捣全听惯,寒煎觉沸迟。
古贤曾爱死,此意亦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