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平生画饼复炊沙,空有饥肠不受嗟。
多谢殷勤饷时节,顿忘憔悴客京华。
卖书未卜来同往,厚意何时报有加。
为说痴人不堪饱,更思春酌对檐花。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孙应时所作,名为《范叔刚以诗送豆粥次韵答之》。从艺术风格上看,此诗采用了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婉含蓄的情感表达,通过对生活中细微情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特有的思想感情。
首句“平生画饼复炊沙”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自己平日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画饼)与实际上只能得到的微不足道之物(炊沙)进行对比,表达了一种生活中的失望和无奈。
紧接着,“空有饥肠不受嗟”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情,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渴望比作“饥肠”,而这份渴望却得不到满足,只能发出叹息,这里的“嗟”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和悲哀。
第三句“多谢殷勤饷时节,顿忘憔悴客京华”中,“多谢殷勤”表达了对朋友馈赠的感激之情,而“顿忘憔悴”则显示诗人在得到帮助后,瞬间忘却了平日里的忧愁和烦恼。这里的“客京华”暗示了诗人的游子身份以及远离家乡的孤独感。
接下来的“卖书未卜来同往,厚意何时报有加”表明诗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卖掉心爱的书籍,而“厚意”则指朋友送豆粥的深情厚谊,诗人希望能够尽快找到机会回报这份恩情。
最后两句,“为说痴人不堪饱,更思春酌对檐花”中,“为说痴人不堪饱”表达了诗人即使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精神上仍旧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而“更思春酌对檐花”则描绘了一幅诗人独酌对赏春天美景的情景,通过这种超脱现实的行为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事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困顿中依然不失优雅气质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在逆境中保持精神独立的坚持。
不详
竟作西江去,其如客思何。
无情秋色老,不尽楚山多。
且赋南蛮句,休怀下里歌。
平生一柱观,明日得经过。
老与春无分,慵于世转疏。
不陪年少饮,久绝故人书。
笔研蛛丝底,家山蝶梦馀。
海棠花正发,风雨定何如。
春风吹尽一川冰,野色山光弄晚晴。
节物荣枯能几许,人生寒暑正堪惊。
百围松桧秋毫壮,千丈罗纨尺寸成。
饱食安眠欲何用,徬徨终夜月华明。
明湖纳宇宙,春思满楼台。
沙鸟一行去,风帆千里来。
平生眼今饱,落日首重回。
会趁江山约,还愁白发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