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诗人史夔的《合涧桥步月》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山中月夜景象。首句“门闭乱山高”展现了环境的偏远与险峻,暗示诗人独自在深山之中。随着月亮升起,“月出万象杳”,万物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之下,显得幽深而寂静。
“揽衣步岩际,俯视群木杪”两句,诗人披衣而出,漫步于岩石之间,向下望去,只见树木梢头在月光下若隐若现,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接下来,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色:“霜黄树色暗,地白人影小”,秋霜使树色微黄,地面映照着皎洁月光,人的影子显得格外渺小,反映出夜晚的寂静和空旷。
远处的湖面,“湖光远蒙蒙”,被月色笼罩得模糊不清,而近处的巢鹤则清晰可辨,“巢鹤近了了”,动静结合,更显月夜的生动。猿猴的啼声在夜晚显得尤为急促,“猿啼晚更急”,而虎的踪迹因寒冷而稀少,更添了几分荒凉。
最后,诗人决定返回冷泉亭,期待着山月破晓的时刻。“还归冷泉亭,会待山月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对黎明的期待,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山景,通过动静结合、远近交错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寂寥而又富有生机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