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苏葵所作的《奉和刘都宪喜松潘报捷韵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边境安宁、民族和睦的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稳定的向往以及对英勇将领的赞美。
首句“野无烽燧草无埃”描绘了一幅边境平静的画面,没有烽火连天,也没有尘土飞扬,象征着战争的远离与和平的降临。接着,“戎虏输诚次第来”则表明敌方主动示好,愿意归顺,展现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可能性。
“千骑不如单骑力”一句,通过对比,强调了个人力量在特定情境下的重要性,暗示了单个英勇将领的力量可以胜过千军万马,突出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辉。
“今人真有古人才”是对当前时代英雄的肯定,表达了对当代能人志士的赞赏,认为他们具备古代英雄的品质和能力。
“勒彝端可媲周雅”赞扬了此次胜利的记录与历史地位,意指这次胜利的记载能够与古代的辉煌成就相媲美,体现了对历史功绩的尊重与传承。
“拜将何烦筑汉台”则是对建立纪念物的反思,认为不必过分铺张,体现了对节俭与务实精神的推崇。
最后,“镇靖正宜羊叔子,从前边衅咎谁开”表达了对治理边疆的建议,认为应该像羊祜一样,以智慧和仁德稳定边疆,同时也提出了对过去引发边境纷争的责任人的质疑,呼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维护长久的和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境和平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英勇将领和历史功绩的赞美,表达了对和平稳定的渴望,以及对英雄人物和历史传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