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爱闲斋》由宋代诗人汪藻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首句“竿木逢场处”,描绘了一幅在集市或热闹场合中,手持竹竿和木棍的人物形象,暗示了人生的多变与无常。竿木在这里象征着生活的工具或手段,而逢场则意味着身处各种社会活动之中。这一句以具体事物为载体,引出下文对人生状态的思考。
次句“何人肯自还”,提出疑问,反问在忙碌与纷扰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愿意主动抽身,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人们普遍追求功利、忽视内心需求现象的感慨。
后两句“秖应韩吏部,能道不如闲”,进一步深化主题。韩吏部指的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这里借韩愈之名,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态度——只有像韩愈那样深谙世事、心怀超脱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并欣赏闲适生活的美好。这两句诗不仅是对韩愈的赞誉,也是诗人自己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爱闲斋》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忙碌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中蕴含的哲理意味深长,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