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篬筤枝上雨冥冥,不似黄陵倚棹听。
忆得小堂清响夜,银灯犹在酒初醒。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雨竹》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首句“篬筤枝上雨冥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打在竹子上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幽深而迷蒙的氛围。"篬筤"是嫩竹,"冥冥"则形容雨势微密,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细雨笼罩。
次句“不似黄陵倚棹听”通过对比,将眼前的情景与黄陵(传说中的湘妃祠)的典故相联,暗示此处的雨声虽然不同寻常,但同样引人遐想,让人想起湘妃竹上的泪痕,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情感深度。
后两句“忆得小堂清响夜,银灯犹在酒初醒”回忆起往昔在小堂中,酒醒时分听到竹叶在夜风中摇曳的清脆声音,以及那盏银灯的微光,这些细节勾起了诗人的思绪,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既有现实的雨声,又有回忆中的温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雨竹之声,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与回忆,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对当下情境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不详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酒漉乌中不用篘,醉来身外更何求。
黄花栗里秋光满,好是无心见督邮。
孤亭閒坐共忘机,华顶飞泉半夕晖。
莫讶小舟频载酒,山林今日故人稀。
酒船一棹镜湖波,云掩稽峰半薜萝。
休道谪仙今独少,山林狂客也无多。
渭水寒流霜叶疏,桐江荒树野台虚。
何人更把秋风钓,兴在沧浪不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