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游朴所作,名为《欧桢伯杨肖韩林开先序岭南稿予甚愧焉赋此答之》。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敬意与自我谦逊的态度,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首联“两载狂歌越水滨,唾壶几缺醉时闻”,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水边狂歌畅饮的情景,以“唾壶几缺”形象地表现了饮酒豪放至极的状态,体现了友情的深厚与生活的洒脱。
颔联“竹枝自适巴人调,薤简何当卜氏文”,运用了典故,竹枝代表了民间音乐,巴人调则是指巴蜀地区的民歌,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和尊重;“薤简”和“卜氏文”则可能是指古代的文献或记录方式,暗示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颈联“已笑千金酬敝帚,只因什袭伴名熏”,这一联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千金”与“敝帚”、“名熏”与“什袭”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不同看法,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熏陶,而非外在的财富或名声。
尾联“于今欲勒磨兜记,侧理毛生取次焚”,“磨兜记”可能是指一种记录或纪念的方式,这里表达了诗人想要留下自己的印记,但又以“取次焚”来表达对这种行为的自我反思和谦逊态度,暗示了诗人对生命意义和创作目的的深入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艺术、文化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也体现了其谦逊、内省的人生态度,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