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闻说乘溪棹,寻源过水西。
如何雨花处,欲往路先迷。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恭听说有人乘小舟溯溪而上,去探寻水源经过水西的情景。他对此充满向往,然而当想象中的目的地——雨花之处跃然眼前时,他却发现想要前往的道路却变得迷茫不清。诗中流露出诗人对未知探索的好奇与追寻过程中的困惑,寓含着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未知旅程的期待。整体风格简洁,意境深远,富有探索与寻觅的意趣。
不详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先皇亲赐锦,著向战场秋。
销尽蟠花色,将军更未侯。
毛衣如涴墨,性慧独能言。
寂寂空山去,休随众鸟喧。
胜游何太远,飞佩入燕京。
惟有湾河水,东流是旧声。
猎马向风飞,雕弓白锦衣。
平明射雕去,日暮五陵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