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閒居述怀》由宋代诗人张方平创作,展现了诗人对闲居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
诗开篇“疏慵余本性,放旷涵天真”,表达了诗人本性疏懒、放达,追求自然天性的生活态度。接着,“自疑姑射来,藐然太古淳”运用了神话中的姑射仙子,象征着诗人向往的纯净、原始的生活状态。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与世隔绝,远离尘嚣,追求与老彭(古代长寿的代表)相似的生活方式,体验自然界的永恒与变化。
“世家守儒业,此志成越秦”表明诗人虽出身于儒家家庭,但其志向超越了传统的束缚,追求更为自由和超脱的生活。接下来的“蹭蹬湛世伪,遂与英俊群”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虚伪的反感,以及与杰出人士交往的愿望。
“阔步处清禁,迎班趋紫宸”描绘了诗人步入官场的情景,虽然身处权力中心,却依然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形象。“高议预时事,客气矜要津”则体现了诗人参与政治事务,但又不流于表面形式,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尊严。
“薪火不停焰,风波浩亡垠”形象地比喻了社会的动荡和变革,而“释筈前无的,将车后多尘”则暗示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履地弗敢蹐,仰屋徒含颦”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内心的痛苦,“兼济悼迟暮,独善惭隐沦”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责任和自我修养的矛盾心理。
最后,“沥恳得嘉命,閒曹容病身”描述了诗人获得朝廷的恩赐,得以在闲职中养病,享受宁静的生活。“性以净为体,慵乃德之纯”强调了诗人以清净为本性,懒惰是道德的纯粹体现。“融师善知识,中散诚仁邻”表明诗人重视师友间的交流,寻求心灵的慰藉。“首慵废冠弁,腰慵捐佩绅”、“手慵如槁枝,足慵若奇轮”通过具体的动作描绘了诗人懒散的生活状态。“耳目遗声色,鼻舌忘馨辛”则表达了诗人对感官享受的摒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内乐极委顺,中扃收精神”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快乐和精神的自我封闭。“大观齐诸物,万化同一均”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的包容和对生命变化的领悟。“祸兮福所倚,名与身孰亲”则蕴含了对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何须人林壑,自是逍遥人”最后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认为真正的逍遥并不在于外在的环境,而在于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闲居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充满了对自然、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