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马钰的《清心镜》,作者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诗中提到的"菜重芥,果珍李",象征着对简单生活的珍视,"悟生死之苦,懒穷文理"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对繁琐学问的厌倦。"薄滋味、远除色声",体现出诗人对欲望的淡泊和对清净内心的追求。
"聚三光,放三里"可能指的是聚集天地人三才之光,超越世俗的距离,"认三髻"则可能暗指佛教中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概念,强调修行者的内在觉悟。"谈论清净表里",表明诗人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清净无染的交谈。
最后两句"气精神、三宝丹成,管三清赐醴",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道教修炼的理解,认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气、神、精三宝合一的境界,从而得到神仙般的恩赐。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道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实践,以及对心灵净化和超脱尘世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