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射虎行》是明代诗人沈鍊所作,通过描绘射虎的场景和背后的人性探讨,展现了深刻的寓意。
诗中以“问君何为好射虎”开篇,引出对射虎行为的疑问,随后通过“虎能食人人受苦”、“人家积粟养牛羊,牛羊食粟喂虎狼”等句子,揭示了自然界食物链的残酷,以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接着,“食羊犹尚可,食人愁杀我”表达了对虎食人的极度不安和恐惧,进一步强调了人类与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牙爪夹妖魔,贪嗔急于火”形象地描绘了虎的凶猛和贪婪,而“人失智,虎有威”则暗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力感。接下来,“说着射虎人惊疑”则反映了人们对射虎行为的疑惑和担忧,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行为后果的反思。
“有客驱车过山麓,力高卞孟心机足”描述了一位勇敢的猎人(或射虎者)的形象,他不仅技艺高超,还怀揣着深思熟虑的心机。通过“张弧挟矢设网罗,虎亦闻之生觳觫”这一句,展现了射虎者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表现了虎在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恐惧。
最后,“嗟哉嗟哉虎本愚,天帝念之为愁吁”表达了对虎的同情,认为虎之所以成为食肉动物,是出于本能而非本意。而“虎若不食人,客亦无所嗔”则暗示了人类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避免无谓的冲突和伤害。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不仅展现了射虎的场景,更触及了人与自然、人性与兽性的深层议题,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启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