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宋中道倅洺州

漳水不灌邺,不知几何时。

后世有史起,乃能为可为。余尝怜洺民,?卤半不治。

颇觉漳可引,但为谈者嗤。

高议不同俗,功成人始思。

夫子到官日,勿忘吾此诗。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漳水无法灌溉邺地,这已经过去了多久。
后代如果有历史记载,才能知道该做什么。我曾同情洺地的百姓,盐碱地大多未得到治理。
我深感漳水可以用来灌溉,但人们只是谈论而轻视它。
高尚的主张与世俗不同,成功之后才会被人想起。
孔子您上任之时,别忘了我这首诗的教诲。

注释

漳水:古代河流名,漳河。
灌:灌溉。
邺:古地名,位于今河北邯郸一带。
几何时:过去多久。
史起:历史记载开始。
洺民:洺水流域的百姓。
?卤:盐碱地。
半不治:大部分未得到治理。
颇觉:深感。
引:引水灌溉。
嗤:嘲笑,轻视。
高议:高尚的主张。
俗:世俗。
功成:事情成功。
始思:才被想起。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官日:就职之日。
勿忘:不要忘记。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漳水治理的关心和对百姓福祉的考虑。诗中“漳水不灌邺,不知几何时”描绘了一种荒废无治的景象,通过这种描述,作者表现出对漳河流域民众生活困顿的同情之心。

“后世有史起,乃能为可为”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将来有识者能够理解和评判当前的情况,并且认为自己所做的努力是正确的,值得历史记载。接着,“余尝怜洺民,?卤半不治”进一步强调了对洺水流域人民的关怀,以及对于长期未被妥善治理的现状感到痛心。

然而,当作者提出自己的治水方案时,却遭到了旁人的嘲笑,这在“颇觉漳可引,但为谈者嗤”一句中得以体现。这里的“谈者”指的是那些不理解或者反对王安石改革的人,他们对王安石的高瞻远瞩和不同于常人的治理观点表示出嘲讽。

诗的最后两句,“高议不同俗,功成人始思。夫子到官日,勿忘吾此诗。”表达了作者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同时也是一种对未来有所期许的心声。王安石希望在他担任官职的那一天,能够记得这首诗,并且继续他的理想和努力。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王安石作为一个改革者的决心和远见,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变革的保守态度,以及王安石个人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送张公仪宰安丰

楚客来时雁为伴,归期祇待春冰泮。

雁飞南北三两回,回首湖山空梦乱。

秘书一官聊自慰,安丰百里谁复叹。

扬鞭去去及芳时,寿酒千觞花烂熳。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送张拱微出都

归卧不自得,出门无所投。

独寻城隅水,送子因远游。

荒林缠悲风,惨惨吹驼裘。

捉手共笑语,顾瞻中河舟。

嗟人皆行乐,而我方坐愁。

肠胃绕钟山,形骸空此留。

念始读诗书,岂非亦有求。

一来裹青衫,触事自悔尤。

误为世所容,荣禄今白头。

塞责以区区,一毛施万牛。

不足助时治,但为故人羞。

宽恩许自劾,终欲东南流。

子今涉冬江,船必泊蔡洲。

寄声冶城人,为我问一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送李屯田守桂阳二首(其二)

苍黄离家问南北,中路思归归不得。

风涛何处不惊人,雨雪前村更欺客。

旧交旌旆此盘桓,见我即令儿解鞍。

荒山乐官歌舞拙,提壶沽酒聊一欢。

行藏欲语眉不展,互叹别离心缱绻。

行年半百劳如此,南亩催耕未宜晚。

形式: 古风

送李屯田守桂阳二首(其一)

泊船香炉峰,始与子相识。

寄书邗江上,诒我峰下石。

缘以湘水竹,携持与南北。

永怀故人欢,不愿百金易。

竹枯归樵苏,石烂弃沙砾。

夷门得邂逅,绿发皆半白。

追思少时事,俛仰如一夕。

老矣无所为,空知念畴昔。

常思一杯酒,要子相解释。出门事纷纷,归卧意还?。

闻当上湓水,持诏守岭阨。

方为万里别,执手先惨戚。

兹游信浩荡,山水多所得。

为我谢香炉,风尘每相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