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羹歌

怪我生长居江东,不识江东莼菜美。

今年四月来西湖,西湖莼生满湖水。

朝朝暮暮来采莼,西湖城中无一人。

西湖莼菜萧山卖,千担万担湘湖滨。

吾友数人偏好事,时呼轻舠致此味。

柔花嫩叶出水新,小摘轻淹杂生气。

微施姜桂犹清真,未下盐豉已高贵。

吾家平头解烹煮,间出新意殊可喜。

一朝能作千里羹,顿使吾徒摇食指。

琉璃碗成碧玉光,五味纷错生馨香。

出盘四座已叹息,举箸不敢争先尝。

浅斟细嚼意未足,指点杯盘恋馀馥。

但知脆滑利齿牙,不觉清虚累口腹。

血肉腥臊草木苦,此味超然离品目。

京师黄芽软似酥,家园燕笋白于玉。

差堪与汝为执友,菁根杞苗皆臣仆。

君不见区区芋魁亦遭遇,西湖莼生人不顾。

季鹰之后有吾徒,此物千年免沈锢。

君为我饮我作歌,得此十斗不足多。

世人耳食不贵近,更须远挹湘湖波。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李流芳的《莼羹歌》描绘了他对西湖莼菜的独特感受和赞美。诗中,诗人以个人经历为引,感叹自己生长在江东却不知莼菜之美味,后来来到西湖才得以品尝。他描述了西湖莼菜的鲜美,采摘时的热闹场景,以及烹制过程中的精致与清新。诗人朋友对这道菜的喜爱,使得它超越寻常,仿佛有了灵性,令人赞叹不已。

诗中还提到,莼菜虽不如京城的黄芽酥软或家园的燕笋洁白,但其独特的口感和清香味让人难以忘怀,甚至超过其他美食。诗人将它视为珍品,认为即使是普通的芋魁也比不上它的地位。他以张翰自比,表达对莼菜的喜爱和对其价值的认可,认为即使在千年之后,这种美食也能避免沉寂。

最后,诗人邀请朋友共享这道佳肴,并感慨世人的口味往往追求远方的美食,而忽视了身边的美好。整首诗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西湖莼菜的深深喜爱和对美食文化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376)

李流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书画家。一字茂宰,、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

  • 字:长蘅
  • 号:檀园
  • 籍贯:六浮道
  • 生卒年:1575~1629

相关古诗词

余买一小丘于铁山下登陟不数十武而尽揽湖山之胜尤于看梅为宜盖踞花之上千村万落一望而收之久欲作一小阁名为六浮六浮之名遂满人耳而阁竟不就友人邹孟阳见余叹息每欲代为经营今日始引孟阳至其地亦复叫绝不能已余因为作六浮阁图兼题一诗冀孟阳无忘此盟时丁巳八月十八日也

十年山阁不得就,却负青浮日夜浮。

故人一见豁双眼,何日三间销百忧。

冰花琪树乱槛外,银山雪屋排檐头。

百年有钱作底用,一朝卜筑偕行休。

君家西湖我震泽,往经冬夏来春秋。

十千到手即可办,非我求君君自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锡山夜别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其一)

十日追随意未倾,一朝言别若为情。

秪怜对酒成高会,无那挑灯是送行。

家累关心难共语,功名垂老不堪评。

便应拨棹从东下,十亩閒閒尚可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锡山夜别闲孟子薪彦逸及从子宜之儿子杭之(其二)

撩乱乡愁一夕生,烛残酒醒奈深更。

隔船安稳归人梦,前路迢遥去客情。

江月又催征棹发,寒鸡不待寺钟鸣。

十年分手梁溪路,但觉衰颓负此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南归后六日偕闲孟子薪家茂初无垢集鲁生园亭梅花下次家茂初韵

频年不到此花中,喜见花枝压路通。

近坐繁香如殢酒,当杯落瓣尚禁风。

朝光已逐轻阴变,晚气遥随积霭空。

赢得閒身共欢赏,莫将开谢比飘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