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寿徐知院

南渡盛时,壬寅之秋,生此伟人。

是皇家柱石,端平君子,吾儒宗主,意一先生。

自起丹山,晋登紫府,天下欣然望太平。

至夷狄,亦慕吾中国,司马声名。愿君为尧舜之君。

举一世民皆尧舜民。

羡当年三渐,直声已著,近来四蜀,先虑尤深。

事验平凉,眷隆当宁,指日须还公秉钧。

愿公寿,以寿吾国脉,以寿斯文。

形式: 词牌: 沁园春

翻译

在南宋鼎盛时期,壬寅年秋季,诞生了这位伟大的人物。
他是朝廷的栋梁,正直的君子,儒家的领袖,尊称为意一先生。
他从丹山崛起,后来登上紫微天宫,天下人民都期待着太平盛世。
即使是外族,也仰慕我们的中原,他的名声如同司马,希望您成为像尧舜那样的明君。
让全天下的百姓都能成为尧舜那样的贤民。
令人羡慕的是,他的直言早有声誉,近年来在四川尤为显著。
他在平凉的经历得到验证,对当政者有着深厚的关怀,预计不久将回归中枢掌权。
愿您的长寿能保佑我们的国家和文化昌盛。

注释

南渡:南宋南迁。
壬寅:干支纪年法中的壬寅年。
伟人:杰出的人物。
皇家柱石:比喻朝廷的重要支柱。
端平君子:品行端正的君子。
吾儒宗主: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丹山:象征崛起的地方。
紫府:古代对天宫的称呼。
夷狄:古代对周边异族的统称。
中国: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文明中心。
司马声名:比喻极高的声誉。
尧舜之君:古代贤明君主的代称。
公秉钧:指掌握政权。
斯文:这里指文化和学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敬则为庆祝徐知院的生日而作,名为《沁园春·寿徐知院》。诗中充满了对徐知院品格和才能的赞誉,以及对其美好愿望的表达。

"南渡盛时,壬寅之秋,生此伟人",诗人开篇便以宏大的笔触描绘出徐知院出生的背景,其用意在强调徐知院的非凡和重要性。接着的"是皇家柱石,端平君子,吾儒宗主,意一先生"四句,不仅赞美了徐知院的品德,更将其地位提升到国家的支柱、儒家学说的领袖,以及道德修养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自起丹山,晋登紫府,天下欣然望太平"几句,描写了徐知院从地方官升至中央要职的过程,并表达了人们对其能带来太平盛世的期盼。紧接着的"至夷狄,亦慕吾中国,司马声名",则展现了诗人对徐知院影响力及声望的推崇,甚至连边疆民族也对其怀有敬意。

"愿君为尧舜之君。举一世民皆尧舜民"两句,是诗人对徐知院最高的期许:希望他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令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尧、舜时期的太平盛世。

接下来的"羡当年三渐,直声已著,近来四蜀,先虑尤深"几句,是诗人对过去和现今徐知院所取得成就的赞美,以及对其未来抱有更深层次的期望。"事验平凉,眷隆当宁"则表达了对徐知院治理之能手所获得成果的认可与肯定。

最后的"指日须还公秉钧。愿公寿,以寿吾国脉,以寿斯文",是诗人对徐知院健康长寿的祝福,并将其寿命与国家的安危、文化的传承紧密相连,表达了对徐知院的深厚感情和高度重视。

整首诗通过对徐知院多方面才能及品格的赞美,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君子的崇高期待,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对于国家治理与文化传承的关切。

收录诗词(1)

李敬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句(其一)

岩溜连云冻,溪梅带雪香。

形式: 押[阳]韵

庐墓有感

流水绕门去,愁云压径斜。

无人烧柏子,有客问梅花。

橘熟猿窥树,池空鸟啄沙。

自伤寒谷日,不及照昏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游委羽山

王国风尘暗,仙山景物新。

龙宫逾紫禁,鹤寓远朱轮。

冰融溪上日,花发洞门春。

一似桃源路,从今学避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病后感兴寄车玉峰先生二首(其二)

折梅寄故人,故人青云间。

青云杳无路,梦里相往还。

我爱梅花娟,彼惜桃李颜。

相逢不相契,何事劳追攀。

守此岁寒心,持以遗所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