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古代中国农民在山区开垦农田的艰辛与智慧,以及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坚韧追求。
诗中首先提到“山田日以辟”,描述了农民们在山地上开辟农田的场景,使用“刀耕火种”这种原始而艰苦的耕作方式。接着,“所幸常有秋,不辞辛苦治”表达了尽管条件艰苦,但农民们依然辛勤耕耘,期待收获的喜悦。
“生齿日滋繁,地利讵有遗”则赞美了土地的丰饶,以及农民们通过不断努力,使得人口逐渐增多,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接下来,“赢此边外垦,稍救乏业黎”表明农民们不仅开垦自家的土地,还帮助周边地区的人们解决生计问题,体现了互助精神。
“丁男相踵至,燕云逮晋齐”描绘了大量男性劳动力涌入山区,从北方的燕云地区到南方的晋齐之地,都可见到他们的身影。这不仅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广泛性,也体现了对土地开发的热忱。
“奚啻千万户,梯岩事耕犁”进一步强调了山区开垦的规模之大,数以千万计的家庭参与其中,他们在陡峭的岩石上辛勤劳作,耕种着希望。
“内外久一家,蒙古颇相资”指出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蒙古族人民也参与到这些劳动中,共同促进地区的繁荣发展。
最后,“更虑启忿争,治之良有司。亦知非远图,权以医燃眉”表达了对可能产生的纷争和冲突的担忧,并期待相关部门妥善处理。同时,诗人也认识到当前的努力是长远规划的一部分,旨在解决眼前紧迫的问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生动展现了古代中国农民在恶劣环境下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